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行为艺术:意向观念中的偶发事件
行为艺术:意向观念中的偶发事件
作者:查常平    来源:查常平博客    日期:2010-11-10

行为艺术,其次是由艺术家带着某种文化意向观念完成的事件。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他具有对于在上的超越性在者的寻求,还具有特定的身体性、社会性、时间性、历史性、语言性,更重要的是他有已经把这些特性综合于一体的“我体性”(the innerness)。正是这个独特地生成的“我体”,使人成为在最低层面的个体生命的存在者、在最高层面成为人类共同体中的一员。个人的“我体”的内容的核心,在于人的意识生命的意向性。其对象化于艺术家的身上,意味着他在实施作品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文化意向,否则,他的行为就属于一种日常的本能性生理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人的任何不具有美学陌生化效应与文化意向的行为,都将被拒绝在行为艺术的范畴之内。行为艺术家本身,已经在直觉上大致确定了某种渴望表达的观念。它借助艺术家的身体表演偶发地加以展开。其中,内含表演途中的偶在性与预定表达的观念之间的冲突、融合的过程。

行为艺术中的文化意向观念,在20世纪60年代的维也纳行为主义(Viennese Actionism)中尤为明显。其代表人物鲁道夫·施瓦茨克格勒(Rudolf Schwarzkogler,1940-69),在没有公众参与下从用纱布包扎的头部太阳穴抽血、切下龟头(《三号行动》,1965),在物理与心理的意义上表达阉割、伤残的极致观念。其极端形式,发生在1969年他把自己的**每英寸地割下的传说中,实际上他切割的是一截香肠。同京特·布鲁斯(Günter Brus)的《自画、自创》(1965)一起,赋有身体艺术的典型特征;赫尔曼•尼茨(Hermann Nitsch,1938-),从1962年开始实施系列血腥的祭祀礼仪行为。“艺术家的助手当着观众的面,将被宰杀的羊羔的血泼到艺术家本人的身上,而艺术家则头向下赤裸着被缚在一个十字架上。”(乔纳森·费恩伯格语)他的《第80次行动》(1984)持续了三天,包括屠宰动物、将其内脏取出、涂撒在艺术家身着白色、被绑在十字架的身体上。对于尼茨而言,这些行动是“一种审美的祈祷方式”,属于行为艺术而非身体艺术的范畴。在《担架(Stretcher)》(1975、81)上涂染于祭袍的血迹,正是对上述神秘议式的物证,直接同罗马天主教的弥撒议式相关。不过,尼茨的行为,显然区别于耶稣的受难事件:它只有关于人的受难的表达而无任何复活的盼望。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行动包括艺术家的任何创作,永远都不同于来自上帝主动让自己的儿子死在十字架上的道成肉身事件。这些成长于二战期间的艺术家,在作品中释放出政治压迫与社会伪善的文化意向。他们破除禁忌,“高举‘毁灭’为通向艺术与社会自由的主要途径。”(Michael Rush, New Media in Art,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5, p.56.)他们吸取古代希腊荻奥尼修斯的议式与血、酒、十字架之类基督教的符号,表演动物献祭、自我伤残,以此来净化攻击性的人类本能。另一名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86),1965年实施了《如何向一只死兔解释作品(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的行为。他头抹蜂蜜,粘上箔金,同膝盖上的死兔谈论作品。观众只能透过窗户观看其行为。他认为死兔以其顽固的理性主义比人更能理解艺术。1972年5月1日,他在柏林一家画廊发起《清扫行为》。“我想以此说明,就连**者们坚定的意识形态,标语牌上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也必须一扫而光。”两年后,他被救护车从机场运到René Block画廊,全身包裹,在一个封闭空间里同一只草原狼生活了五天,然后又被带回机场。这件名为《草原狼:“我喜欢美国、美国喜欢我”(Coyote,‘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的行为,清楚地传达出人性关于动物性之恶的想象的荒谬。他用下面的话阐明其创作的文化意指:“如果我创作什么,我就要向他人传递某种讯息。它不是源于物而是源于‘我’、源于某种观念”。

效果事件的现场偶在性,构成行为艺术的第三个规定性。因为,行为创作中有其他对象包括人或动物之类道具的共同参与,再加上艺术家作为人的存在本身的偶在性。这就使其效果图式具有非理性的一面,也是为什么在极权国家的官方展览上普遍拒绝行为艺术的原因。

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1946-)于20世纪70年代的行为,即为最显著的例证。她的创作以探索身体极限的自我考验与人际生命伦理为主题关怀。她使自己叫到声嘶力竭、跳到筋疲力尽;她让自己躺在燃烧的火场中心,因缺氧被观众救出(《节奏5号》,1974);同年,她安静地站在摆放有72件物品包括武器的桌子旁,任由观众使用它们在身上比画,衣服被剥光,有人将一把左轮手枪放进嘴里,有人制止了这场行为(《节奏0号》)。她身体所遭遇的伤害危险,始终使观众考验着自己的心理意识。其结局,受制于她本人与在场者的身体与心理的忍耐程度,受制于他们在意识生命中的互动回应。她在行为中体验宗教圣徒似的修炼之苦。她身着白衣、坐在一堆动物骨头上满手血迹地清理它们(《巴尔干对话》,1997);她不吃不说不读不写,在纽约一间画廊特别搭建的阁楼“房”生活了十二天(《带海景之屋 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2002);她在今年3月14日至5月31日纽约现代艺术馆“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四十年回顾展上,实施同名的行为:一张长方木桌(后来被拆除)、两张木椅放在二楼中庭的巨大空间,她本人身着长袍坐在一边,另一边为前来自愿静坐的观众。每天从开馆到闭馆,阿布拉莫维奇就毫无表情静静地坐着,全部时间超过700小时,是其创作生涯中表演时间最长的作品。

这种效果事件的现场偶在性,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从现代向后现代的特定转型所引发的动荡精神史相关,并与当时的激浪运动互相影响。行为作品的观念,展开在一定的时间过程里面。其中,如何选择相应的时段来表达艺术观念,体现出艺术家的内在把握能力。作为时间性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不同于装置、大地艺术之类空间性的观念艺术。

发表于《上层》2010年第11期

上一页  1 2 
关键字:查常平,行为艺术,意向,观念,偶发事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