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Summers “Representation” in Robert S. Nelson and Richard Shiff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2003.
《图像再现》原名《再现》,为与另一译文《语言再现》相区别而更改译名。本文选自罗伯特·纳尔逊与理查德·谢夫主编的《艺术史研究中的批评概念》一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3年再版,该书简介可参见《凝视》导读,此处不赘述。《图像再现》的原文作者戴维·萨莫斯,早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为弗吉尼亚大学美术史教授,专攻欧洲文艺复兴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史方法论和图像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中的“再现”概念,指“复制”、“重演”、其方法和结果,以及诸如此类。为了各种目的,“复制”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方式来实施,而“重演”则是英国历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R.G. Collingwood, 1889-1943)所说的“情景再现”(re-enactment),二者都可跨越时空界限和文化鸿沟而实现。无论是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还是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再现”这一概念不仅是最基本的理论概念之一,也是最重要、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在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和后期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进程中,西方理论界对“再现”的探讨和论争,不仅展示了艺术倾向的转变,也促进了艺术潮流的推进。然而在中国理论界,由于翻译“再现”一词时采用了不同术语,另有“表象”和“表征”两种译法,结果给读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混淆和困惑,甚至使读者误以为“再现”和“表象”、“表征”是不同的术语。
从语言学的词源学上说,现代英语和法语等西方主要语言里的“再现”一词,都来自古代拉丁语repraesentare,意为“再次呈现”、“招回”、“表演”等。其前缀re-意为“回来”、“再次”等,而词干praesentare意为“呈现”、“展示”等。古罗马时代结束后,欧洲语言中的“再现”逐渐发展出了“代表”(以某人来代表他所属的那一群人)、“象征”(以谋物来象征另一物或观念)等新含义。从构词法上说,中文“再现”是英文原词representation的相当确切的译词,因为“再现”的直接语义,就是“再次呈现”,准确对应了古代拉丁语和现代欧洲语言中“再次”(re-)与“呈现”(presentation)相合的本义。所以,我国美术界既不约而同又约定俗成地使用“再现”来翻译这个外来词。
从翻译学上说,我国哲学界有人用“表象”来翻译representation,尤其是在讨论欧洲古典哲学时,例如朱光潜论柏拉图、蒋孔阳论黑格尔。但是,汉语“表象”一词只覆盖了“再现”这一概念的一小部分含义,仅指事物的外观,大致相当于英文appearance一词。汉语中“表象”与“再现”的区别在于,“表象”是名词,仅指representation的结果,即复制品的外观,而不涉复制的行为、过程、方法及相关问题。然而,“再现”不仅是名词,可以胜任“表象”一词的职能,而且也是动词,对应了英文动词represent的名词化形式-ation,因而还指作为行为的representation,及其过程与方法。由于中文“表象”没有这样的语法功能,于是便有译者生造出一个中文译词“表征”,既当动词又当名词。此译词除了文理不通、让人费解而外,别无学术贡献,徒然误导读者。
从哲学的本体论上说,“表象”仅指某一事物所呈现的外观而不涉实质,也不涉这一事物究竟是原物还是复制品,抑或是艺术作品中所模仿的该事物。然而“再现”却与representation一样,不仅指原物之存在的外观,而且更指原物的另一存在形态,即复制品的外观,包括不同时空、不同方式的复制品之存在及其外观。在此,原物与复制品的区别,有如柏拉图所说之画中的床与木匠制作的床之间的区别,以及二者同关于“床”之观念(朱光潜译作“理式”)的区别。从认识论上说,复制品与原物在外观上的相像,只是一个视觉问题,与图像再现相关,而语言的再现却不仅关注静止的共时的视觉图像,更关注活动的历时性再现过程。维特根斯坦曾用一幅照片来这样说明二者的区别:照片上有个人正在爬山坡,可是面对这幅静止的图像,怎么可以说这是往上爬呢,难道不可以说是向后倒退着下山坡吗?换言之,图像难以再现事物的内在实质。维特根斯坦的质疑和思辨,提出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面对静止图像之再现能力的局限,语言的阐释功能可以挥作用,人们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照片里的人是在向上爬坡。然而,当电影出现后,静止图像的局限性被活动图像克服了,电影语言的历时特征,可以再现爬坡行为的内在实质。再此,活动图像的历时性是一种视觉阐释,对应于语言再现的阐释功能。不管是用语言还是图像,也不管是用静止图像还是活动图像,再现都关涉阐释,而视觉的阐释则主要有模仿和象征两大方法。
从美学上说,模仿是再现的重要方法,而模仿说则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最原初的基本理论。照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传统美学观,文艺作品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且是写实式的或现实主义式的模仿。但是,柏拉图认为模仿并非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只是再现了现实世界的表象,远离理式的真理。后来的美学家们由此引伸出两种模仿方法论,即描述性的和象征性的。在上述维特根斯坦的照片一例中,现实主义的描述方法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表象,而且可以再现事物的实质,在此,描述一变而为阐释。象征的方法与指示或示意的符号理论相关,不在乎事物外观的相像,却直指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