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与其他事物相遇,决计无任何事物改变。”格林伯格所相遇的是后现代主义。凯恩斯理论提出以后,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如果国民都来购买商品,就会造成生产不过剩,这样就要调动人的欲望,很大的一个手段就是促销、营销、包装、广告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出现,但是这些遭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猛烈批判,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包括阿多诺在内都有很多批判。实际上这个趋势不可避免,一直到60年代鲍德里亚出现之后,很多人认为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它最终会造成我们现在的视觉环境、视觉世界、景观世界等等。到了战后发展得更加厉害,像电视、电影都发展得很快。
格林伯格的时期正好是在历史关键的转折点,所以说后现代主义通常定位为现代主义的危机,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就是它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一种是来自于乡村的、低俗的、工人的、移民的、贫困的、青年的文化;另外一种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消费文化,但是格林伯格对两者都没有区别。所以从最早的前卫艺术开始,可以假定为前卫艺术是学院艺术的危机,而且它诱发的动机就在于新的视觉形态的发展。
这是我对格林伯格的一种认识,当然不能说格林伯格错还是对,因为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他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就能看清楚,当时所有著名的学者都没有认识这个问题。格林伯格在晚年的时候说他年轻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过于激进;第二个是没有想到大众文化会发展到如此强大的程度。
现在的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对于18世纪、19世纪历史的研究才能显示出前卫艺术的很多问题,而格林伯格作为前卫艺术非常重要的理论代表,当然不可避免的会留下印记。像抽象艺术,不管是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还是格林伯格,必须从别的形态下来解释,从精神的、超现实的层面来解释,以及以大众文化作为对立面、强调它是有教养的阶层欣赏的艺术。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感谢易英先生重要的基调演讲,易英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专门为这个论坛写的,其中非常详尽的勾画了格林伯格前卫艺术的理论,形式主义批判艺术的理论,实际上是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的背景,而且易英先生这篇文章的新意,我个人的体会是从大众文化、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还原当时格林伯格前卫艺术产生更加广阔的一个时代背景,不仅仅是针对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针对学院艺术,具体的评价请沈语冰教授来做。
沈语冰:大家上午好!刚才易英教授给我们做了非常充实的一个报告,我在会议之前已经非常认真的阅读了易英教授的论文,刚才也遵循了一下他个人的说法,他是专门为这次论坛撰写的这篇论文,他的认真和专业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易英教授刚才的主题演讲分了三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讲抽象艺术简要的源起和勾勒了一个简要的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涉及到格林伯格和抽象艺术的关系,他对抽象的解释以及内在包含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也是易英教授这篇论文最核心、最有创意的地方,就是他把抽象艺术或者格林伯格的整个理论放在西方19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愈演愈烈的大众文化的潮流当中来加以判断。他的大部分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也有一些观点作为学术研讨会的常规,我也提出一些个人不同的意见,有的是涉及到一些细节,有的涉及到比较大的原则问题。
有几个细节的问题先谈一下,刚才易英教授的报告当中指出抽象艺术几个代表性的任务,他特别提到了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他比把他们放在抽象艺术这样一个范畴当中来谈的,总的来说,我也是同意的,因为他们从画面上来讲都是抽象的。但是有一点,这三个人的抽象是相当不同,所以我们在论述抽象艺术的时候还要看到个别的艺术家之间的不同,这个不同不仅仅是画面、形式上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在的创作理念,以至于他对整个世界的判断。由于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是我自己的主题演讲当中会涉及到的艺术家,我在这里就不谈了,这里稍微谈一下马列维奇,可以把他放在抽象艺术里面来谈,现在学术界比较多的人更加喜欢把他放到历史上的前卫艺术,这是比格尔(谐音)的术语,我把它译成历史前卫艺术。马列维奇是属于苏俄前卫艺术当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抽象和蒙德里安、康定斯基有非常大的差距,他不是延续西方视觉的语言形式的演化,他是苏联帝国时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重新更新人类的人性,重新创建地球上从来没有过的新世界,是前卫理念的一次表达,就是我们在画上可以画纯白的画、纯红的画,就是我们要重新来过,就像人性重新来国一样。苏俄当时立国的基础就是这样,这就是革命的意识,但是这个理念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这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可以做一些不同层次的区别,虽然都是抽象的,但是这里面有层次的差异。
第二个问题也是属于细节的,在易英教授的论文显示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在他的报告当中,他谈到了很重大的一个问题,他认为前卫艺术受到大财团的支持,对于这个论断我不太苟同,我们在私下里可以做进一步的沟通。我的理解是这样,格林伯格对于大众文化不仅包含了当时德国纳粹的官方艺术、前苏联的官方艺术,也包含了美国的大众文化产品,就是在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大众文化,电影就是这样,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景观文化,在这里所有的景观文化最耀眼、最吸引人的,比如我们世博会的开幕式,灯光、音响、装饰和其他的种种前卫艺术的手段,全部被用来作为一个景观,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当代艺术家也会被邀请来做一个秀,这里面当然是借助了权利、也借助了资本。我不同于这个判断的理论在哪里?我认为就是要涉及到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早期的艺术家基本上没有得到财团的支持。格林伯格支持这些画家的时候,这些画家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住在纽约的穷画家村,按照格林伯格自己的说法是,他们个人的奋斗成功了以后,美国的政府才说,我们可以出口这样的产品了,然后又正好碰到了冷战,这是不可回避的,于是美国政府就认为我们抽象的艺术正好可以和苏联的官方艺术相抗衡,这个时候资本、权力才进入到对美国抽象艺术家的自主,这是我的基本看法。大众文化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常态的、有资本来运作的产品,因为它都是有大公司来运作的、制作出来的,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一条文化工业的流水线,而前卫艺术相对来说只有当国家和政府认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大家才会来利用,这是我的一个判断,当然这个可以讨论。
涉及到易英教授这篇论文最核心、最有原创性的部分,确实是我受益匪浅的地方,他把整个抽象艺术和格林伯格理论的整个框架放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谈,我读易老师文章的时候,越读到后面越激动,就是他的文章越到后面越有说服力,我后来发现,他这个说服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有说服力的,这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专家威廉斯他们以后的,包括英国很有名的研究中心专门是研究这一块的,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的研究,这比理论的产生更加有说服力。
我在这里补充一下,格林伯格在前卫和庸俗早期的文章有尖锐的对比,到了中年是有所松动的,到了中年以后,他不再认为庸俗艺术对于前卫艺术有什么冲击,这种尖锐的对比已经慢慢的消失了,这个时候真正的威胁不再是大众文化,而是一种中庸的艺术,什么是中庸的呢?中庸的艺术不是大众文化,但是它又不是前卫艺术,但是他要假装我是前卫艺术,最典型的就是波谱艺术,一方面它是大众文化的东西,另一方面我是前卫艺术,格林伯格的观点也不是铁板一块,早期他比前卫艺术和大众文化对比起来了,但是他到中期有一个改变,他认为中庸艺术是最可怕的,而不是大众艺术。他提到城市社会的大众艺术相当于前现代艺术的各种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到了城市以后,这些老百姓、这些民工也要有一些文化,所以大众文化的合法性是存在的,不需要再像早期的格林伯格那样去痛恨庸俗艺术,因为它有合法性,他们多人需要有闲暇的时间、需要享受。但是格林伯格晚年用得更多的就是中庸艺术,前卫艺术不在也就是更新我们的感觉、更新我们的机制上升了,一切都变成商品了,一切都变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还有一点点理想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格林伯格的意义他还带有一种理想色彩,他还坚持了某种想要改变现实的冲动。
我的点评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感谢沈语冰教授的精彩评议,下面有15分钟自由讨论和提问题,因为我们都非常熟悉,也是专业的讨论,大家针对易英教授的主旨发言以及沈语冰先生的发言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自己的感想可以提出来。
王南溟:刚才易英教授的演讲,其实他的价值所在是他把格林伯格的视野又放大了,在目前这种放大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现在把格林伯格美学化了,在格林伯格身上不存在,是后面加上去的。当然这里面沈语冰也讲了一些他个人对大众文化的看法,事实上还可以再细分,就是关于大众文化的,我们一直笼统的说大众文化,但是大众文化还可以细分为民间文化,以前不存在这些问题,在工业化之前的文化都是民间文化,但是整个社会的管理体制以及民主政治带来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要提供相应的义务,这样的社会宏观调控产生以后,它的大众文化就迅速的从民间文化当中分离出来,其实我们今天来看,我们说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它也是委托专家设计出来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简单的提大众文化,现在要把民间文化、原生态的问题、设计出来的供人消费的文化这里面是有区别的,易英的意思我知道,易英的意思是大众文化是有反叛性的,大众文化的反叛性在哪里呢?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有反叛性。假如说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被大众文化影响的话,这样的文化恰恰是对反叛的消解。我们重新再来思考法兰克福学派,当初对文化的批判,它的出发点是把人类内在的批判力量逐渐的消灭掉了,他批判大众文化核心的思想是唤起人否定性的精神,这样是来自于民间的反叛立场,或者说是个性立场。
王春辰:易老师的文章我也看了,易老师的问题不仅仅是集中在大众文化,更主要的是对抽象艺术的来源和在社会中意义的一种表述,甚至感觉到格林伯格对抽象主义的界定不像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仅仅限于视觉的表达,可能在这个角度再重新认识格林伯格的抽象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意义更大,包括对今天的意义,集中的是抽象的讨论,而不是大众文化的讨论。
周功华:易老师的文章在我的文章没写完之前,我在网上就已经看到了,我们以前在易老师门下读书的时候,从形式理论到格林伯格,这是很难逾越的一个门槛,当时对形式和理论做了一个梳理,应该说把格林伯格作为一个文化形式的概念来判断,在这里面它隐含了形式本身的意义,无内容的意义这样一种形式。这次易老师虽然大部分是在谈大众文化,依然用他的抽象理论和现代艺术运动结合起来、和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感觉到有一种出发点就是想要摆脱前卫艺术或者和大众文化的分离,也想摆脱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这样一种力量造成一种悖论,通过一种视觉文化的方式,把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统一,我觉得这种解释实际上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更有吸引,我们来看待今天视觉的时候,不光是看待视觉本身审美的意义,更应该说看到它内在社会的变化,阶级的分层或者说经济生产的观念,从我对易老师理论的观察来看,这又是一种新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