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好的作品,如果它与观者记忆中某一方面的经验相吻合,真正撩拨到了心底那些不轻易打开的情愫,引起深深的共鸣就一定会打动人,无所谓形式、观念、内容抑或只是一种简单的色彩,就像你某次黄昏登高望远时看到过落日透过树林的妖娆,或者在你与恋人相偎漫步时身旁路旁的温柔景象,当类似这些似曾相识的记忆被触碰到,愉悦之情便会油然而生。看见叶其璋先生作品中的那些风景,我就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叶其璋谦和,文雅,慢条斯理,不急不躁,一如他作品中隐藏在鲜艳浓烈色彩下的那些须细细体味才能读出的内涵。欣赏这些作品是需要一些时间的,需要从疏影斑驳的叶片中去窥探,需要从丝丝肌理笔触中去细细寻觅。如龙井新茶,绍兴陈酿,需小口细品,唇齿回味,方能解出个中芬芳滋味,如若豪饮狂吞,便是暴殄天物。
大凡有些成就的艺术家有多种品性,有恃才孤傲,冷漠处世的,有张狂不羁,不可一世的,有德艺双馨,诲人不倦的,自然还有儒雅平和,艺无止境的。叶其璋应该是属于后者一类,他的品性符合大多数人对人际交往的审美要求。而他的画轻松灵动,不雕不琢,也符合大多数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口味。
叶其璋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78年在母校任教,长期的学院生涯造就了他坚实的基本功。1982年,他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任访问学者三年,之后,任旧金山艺术学院导师。在上世纪末成为职业艺术家并建立了工作室,开始专心从事艺术创作。
在叶其璋的工作室里,我见到了多幅表现江南风光的作品。画江南就一定要表现出江南的情韵,体现中国传统的意境,其中更需勾画出江南山乡水村所区别于北方剽悍粗犷的精神品格。白墙黛瓦、古镇石桥、青山小溪、红桃绿柳,在江南随处可见,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表面景象的描摹,流于陈式,而是要深入内里去体会挖掘人文内涵,去感悟攫取其中最能生发艺术张力的画面定格,因为,江南的美是无法一眼望穿的。
在近几年,叶其璋每年都会约上三二知己,在面包车里装上满满的画框颜料,奔赴皖南采风写生,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二月。多少次他啃着老乡家煮熟的山芋,与农民闲聊生存的艰辛,体会生活的真谛;多少次他沉浸在原始生态的优美环境里,心动不已,悄然停下脚步而驻足冥想;多少次他栉风沐雨,独自站在画架前,如同大自然舞台中央的指挥一样,挥舞着画笔,将山川湖溪,田畈树林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画布上协奏出赏心悦目的旋律;多少次他不厌其烦地寻找和守望,希望能够真正抓住风景表情的细微变化,那些或柔媚或静默或灿烂或狂放的瞬间,正如同抓住婴儿喝完奶后露出的舒心微笑,青葱少女回眸凝神若有所思的瞬间……很多人都曾经看到过这样美丽的瞬间,但很多人都没法把这样的瞬间转化为视觉经验,成为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一种储蓄。从叶其璋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扫描出他富有的这些储蓄,他把皖南风光中能打动人的景致融入了深深的情感,通过光影色彩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那是一幅幅活生生的风景肖像,几乎能感受到画面中阳光照耀的灼热,微风拂过树梢的婆娑之声,鱼儿在水荫下戏逐游动,静谧的房屋内开始着平凡朴实的生活……这些俨然都成为了叶其璋的风景画延伸于画外的内涵。他让二维的画面有了多维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