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我的东西》(2005)系列,是北京一位职业艺术家洪浩用扫描仪扫描实物的方法创作而成的。画面上充斥着艺术家本人使用的日常物品、消费品、遗弃物,以及他收藏的票据、证件。他如此描述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我每天的工作是把这些经常被触摸的东西一件件地放进扫描器里,像商店的盘点将它们做逐个的登记,然后经过电脑的合成,使其保持原物的原大尺寸后制成照片或装饰物,我想让它们成为一个对今日生活的还原和具有现场感的展示。” 不过,对于人文学者而言,该作品的意义在于:它从画面效果到制作过程,都充满了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念:饭盒、药品盒、烟盒,户口簿、护照、存折,扳手、剪刀、磁带等等。凡是一个现代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在这里都能够见到。
这件作品,赋予我们一种物质主义的想象,仿佛人的全部生活都由生产、交换、消费这些物质自然体与人造物的活动构成;甚至艺术家的精神性创作活动,也不过是对它们的机械般的扫描记录而已。
1.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
所谓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念,指构成世界的终极元素都是物质性的东西,认为在人和社会的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中,物质终究是根本的、决定性的方面。这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些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关于物质概念的基本思想总结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这里,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那么,“标志”、“包括”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也属于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如果人的精神仅仅是物质所标志的客观实在的反映,那么,人的精神实践活动怎么又可能成为人的能动性的活动呢?按照这种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社会存在是以个人的肉体自然存在为前提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与本质,是人自身及其社会关系的物质内容、物质条件和物质形式的生产与再生产;……人的意识、意志、思想等等社会意识,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们最终仍然服从于、统一于人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一种物质的力量,生产关系作为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同样在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经济关系。” 这样,经济活动就成为人的根本活动,而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只要背离这种物质生产、交换、消费的目的与本质,便不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换言之,如果人的形上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样式不能带来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增长积累,或者对于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没有物质性的益处,它们就应当成为人忽视甚至拒绝的对象。即使在中国政府不断提倡要弘扬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下,难怪在大学里以现行体制下的哲学(形上)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文学、历史、考古、语言学)的生源依然日益萎缩?难怪艺术学院里愿意致力于纯粹艺术探索的学生逐年减少?难怪在人文素质教育里不少大学都纷纷限制宗教课程的开设?难怪自2003年非典以来在图书市场上有关人文学术的书籍发行量不断呈现递减的趋势?事实上,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和上述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因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不仅在于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且在于倡导以精神性的眼光关注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存在。当现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日益物质化后,他对世界的接受也将变得物质化,从而在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对物质主义的世界观的赞同态度:“人们只有当自己的生存需要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之后,才谈得上从事其他较高级的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 不过,马克思本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经济基础下却去从事学术研究的行为,就反驳了此话的真理性。显然,物质主义统治我们心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道德堕落、文化沉沦、精神萎靡的时代的来临。
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物质主义的世界观产生出物质主义的人论:人仅仅是有意识的动物。这种世界观承认人类的意识是一个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变化微妙的精神世界,但是,并不认为人的意识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现象。用物质主义者的话说,“所谓物质是意识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不仅仅指人的意识能力是物质世界自身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特别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而且指意识内容的唯一来源是被意识着的客观物质世界。” 反正,人的心理意识、社会文化、历史精神,在根本上都不过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样,人的肉身存在以人脑为核心,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便成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价值所指。
从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看,即使把人的一般本性理解为社会性,即使把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而“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政治的、思想的等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发生的。人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规定性构成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规定性,构成人性的基础。” 换言之,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以生产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关系,人就不可能在根本上获得社会性。人与人的经济交往,成为衡量人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向度。人的经济活动的目的,虽然在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满足后有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功能,但在根本上还是为了肉身的现世生存延续。因此,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在否定上帝本身存在的同时悄悄地将物质推上被崇拜的神圣宝座。这种无神论的实质是以物为神的“物神论”,必然带来对人的肉身主义的理解。
什么是肉身主义呢?肉身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仅仅是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人的生存延续,仅仅是为了人的肉体生命的存在。它首先把人的全部丰富存在,理解为单向度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其次,它以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为价值标准,来衡量人的心理的意识生命、社会的精神生命、历史的文化生命的价值。肉身主义关于人的阐释,在逻辑上起源于人的身体和物理的物质自然体、植物的自然生命体、动物的肉体生命体的相关性;但是,它忽视了人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即包括物理的物质自然体、植物的自然生命体、动物的肉体生命体)之间的根本差别,将人的意识、精神、文化的活动还原为一种物质性的肉身活动——在现代中国社会就是以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也就是人的食、住、衣、行以及性的活动。人的意识生命演变为对于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的意识,人的精神生命成为人的肉体生命的表达(作为人的精神样式,汉语学界的主流哲学降格为对人的肉身的生存延续的沉思;艺术只是对它们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艳俗艺术泛滥的根源;宗教尤其是新兴宗教转变为对人的世俗化生存的关注),人的文化生命结果成为人的肉体生命的积淀。凡是不以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为价值目的的活动,就不可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今天遍布中国的大众肉身乐感文化,就是在这种肉身主义的哲学统治下的自然产物。
其实,在汉族的集体无意识里,物质崇拜(以天地阴阳气为元素来理解物理世界)与肉身崇拜(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乃是汉人对世界的物质化与对人的肉身化的理解的现实写照。它们都“使人离开人的存在地平线,让人在远离自身中退化为肉体生命。”
当然,物质主义者看到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联,但由于在根本上仅仅从物质方面理解人的全部属性,因而忽视了人与物质对象的质的差别的规定性,导致对人的意识现象、文化现象、精神现象的单一化的物质性理解。同样,肉身主义者也发现了人的肉身对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其不足在于把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看成了人的全部存在,并且以此否定人的意识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独立存在的可能性。面对这种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大陆的基督徒应当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