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运动纪念碑》主体雕塑余积勇 沈婷婷 不锈钢 1990年
余积勇的成名之作可以说是矗立在上海市人民广场附近的《五卅运动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于1990年建成,建成之后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赞扬。但是,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认真地分析过这座纪念碑的艺术定位及其创作者余积勇的艺术突破和其局限性。
今年,恰逢这件纪念碑雕塑建成20周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我特意重游了这座五卅运动纪念碑广场,重温了过去参观时的感受。同时,我发现有许多前来参观的普通游客,还有不少人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他们似乎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一座纯抽象的纪念性雕塑。我不禁暗自为余积勇高兴,看来他的这个纪念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获得了民众的认同,取得了很大成功。
我以为,一件纪念碑雕塑作品是否成功,判断的首要标准是这座纪念碑能否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这里所说的“时间”就纪念碑而言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特定的某个“时间”是纪念碑旨在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纪念碑自身存在的“时间”是纪念碑能否实现其纪念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纪念碑的主要功能就是让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某段时间、不要忘记那段时间内的一些重要人与事。与此同时,纪念碑又必须依靠自身在公共空间里存在的岁月来实现这个纪念目的,纪念碑存在得越长久,其纪念效果也就越大。因此,几乎所有的纪念碑设计者都无法回避“时间”这一主题,都要构思、考虑怎样才能使纪念碑长久地存在下去,如何通过造型把已逝去或将要逝去的特定时间留住。有意思的是,时间虽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可人们无法直接看见它、触摸它,只能通过空间物体来把握时间的存在与经过。最典型的事例是日照下物体的影子,人们只能从影子的形状和强弱变化来确认时间的存在与经过;人类发明钟表也是要用量化空间的方式来精确地显示和记录时间的流逝。从这个意义上讲,纪念碑亦是人们用空间来表现时间的一种人造物,但它跟钟表等表现时间的物体不同,纪念碑的终极目的是要让时间停下来,至少希望让这段时间得以在人们心中永驻(当然这类时间对人们来说必定是某种特别的、有意义的时间)。如果时间就此而停止、不再流淌,永恒不就可以实现了吗?!换言之,纪念碑是要以空间来留住时间、以空间来消灭时间,因为“时间”没有了,永恒才会诞生。
我以为,从上述“时间”的双重意义上讲,余积勇的这座五卅运动纪念碑都获得了成功。一方面,纪念碑以其独特的造型把历史书上80年前的五卅运动真实地带到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带到了这个离五卅惨案不到300米的地方、带到了我们当代、还将与我们一起走向未来。另一方面,这座纪念碑建成之后已渡过了20年的岁月,其自身已经证明它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和喜爱,人们不再去猜测这个“奇怪的造型”像什么,而是直接感受这座纪念碑造型语言的独特表述。总而言之,这座纪念碑在时间意义上的双重成功得以让它跻身于世界成功纪念碑之列。
然而,单以“时间”的标准来衡量,获得如此成功的纪念碑在世界上还是为数不少的。进一步讲,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纪念碑,应该是既能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又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还能鲜明地反映出历史事件、赢得公众和纪念碑设立者喜爱的作品。余积勇的这座五卅运动纪念碑是否属于这类优秀纪念碑作品呢?这里,我们再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分析一下,也许会得出答案。
这座纪念碑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弧形碑墙、双人雕塑和大型抽象主雕塑。弧形碑墙上面饰有浮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云的书法题词——“五卅运动纪念碑”;碑墙的前面是一尊表现前赴后继主题的双人雕塑,最前面是一个不锈钢锻造的大型抽象主雕塑。碑墙浮雕和双人雕塑在形式上明显受到了欧洲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而且碑墙和双人雕塑两个部分在位置布局上也和常见的许多纪念碑大同小异,没有很明显的创新之处。独具一格的是那个巨大的抽象造型的主雕塑。余积勇自己说这个抽象造型来自于汉字的“五卅”二字。事实上,在公共艺术界,这件纪念碑作品也因基于汉字原型的抽象艺术造型而出类拔萃。
通常,为了让纪念碑参观者获得某种崇高感和敬畏感,历史事件纪念碑或宗教性纪念碑的设计大多采取垂直耸立、指向天空的尖碑形或安稳对称的金字塔形,形体也尽可能做得高大(具象写实性雕塑暂且不论)。而余积勇的这件五卅运动纪念碑却完全不落此俗套,它以放射状的曲线、尖锐的菱角、张扬的形体、由中心向外扩散态势作为它的形式特征,与其说让观者感到崇高和敬畏,倒不如说让观者感到激励和振奋。在这座五卅运动纪念碑的主雕塑上,我们找不到普通纪念碑千篇一律的庄严肃穆,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现代感、运动感和扩张感。余积勇自己也表述过,此雕塑的寓意是面向未来。“时间”在这个纪念碑雕塑上并没有简单地凝聚成永恒标志,而是在社会变化的节奏中不断地加速行进。崇高变成了震撼,敬畏变成了激励。我以为,余积勇以这种独特的艺术造型告别了传统的纪念碑形式,也赋予了纪念碑以新的表现意义,给观者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必须承认这属于余积勇的创新之举。
如果我们再把余积勇这件雕塑作品所展现的抽象形体与欧美艺术作品中的抽象造型做一个比较的话,还可以明显看到余积勇的抽象形体与欧美的抽象造型有着某些根本的不同之处。欧美艺术里的抽象造型有些来自于艺术家对于物体形状的简化或抽象化过程,有些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心理模拟过程,它们在形式上往往是严谨有序、敏感恣意的。而余积勇的抽象造型既不能说是从某种物体形状上抽象出来的,也不能说是模拟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得到的,借用余积勇自己的话来讲,他的这个抽象造型来自于汉字!怪不得看起来自由奔放、流畅生动、又不失均衡感呢。
汉字千百年来经过无数代人的改良,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象形文字,汉字本身业已达到极其洗练完美的程度。艺术家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也恰似演奏久经锤炼的名曲,可以在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上进行新的创造。另外,汉字的字形本身已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信息,就拿“五卅”两字来说,它们所包含的历史、政治、民族、思想……等等的信息已经相当深厚,无需艺术家再耗费笔墨进行内容上的阐述。汉字为艺术家分担了一部分内容叙述工作,艺术家因此可以更专著于形式上的创造。与此同时,汉字也提供了非常完美的基本造型,艺术家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再创造,既能自由舒展又可不失章法。
在我看来,余积勇的雕塑作品所展示的自由和均衡实际上与中国草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换言之,他运用立体的形式、在三度空间里自由地激情奔放地书写、塑造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五卅”二字,其形体、造型极有气魄。我甚至可以从这件雕塑中感受到中国草书的生动气韵。余积勇发现了与欧美抽象艺术完全不同的造型源泉,也意味着他发现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形式涌泉。这一发现给正在衰退的抽象艺术带来了新风,也给受到欧美艺术强大冲击的中国艺术家们带来了信心——我们中国艺术家能够创造出一种基于自己文化的抽象艺术!或许,我们可以把余积勇的这件雕塑冠名为“草书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