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彭锋:刘亚明作品中的理性、激情与信仰
彭锋:刘亚明作品中的理性、激情与信仰
作者:彭锋    来源:搜狐文化    日期:2010-08-26

著名美术史家苏利文(Michael Sullivan)在谈到中国、印度和西方艺术的区别时指出,“西方艺术专注于形式和智力上的考虑,这通常让它很难为亚洲人所接受。”“印度艺术要求我们跨越物质形式和形上内容之间的鸿沟,这在通常情况下几乎是不可以跨越的。”按照苏利文的说法,我们要欣赏西方艺术,必须要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我们要欣赏印度艺术,必须要有特殊的宗教经验。这两种艺术给欣赏者都提出了额外的要求。但是,“中国艺术不做过多的要求”,无论是智力上的要求,还是宗教上的要求。由于对于欣赏者没有太多的额外要求,因此即使是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西方人,在无须特别训练的情况下,也能够欣赏中国艺术,“可以感受到中国艺术的节奏,就像我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环绕我们周围的节奏一样,我们可以对这种节奏做出本能的反应。这种节奏,这种用线条表现出来的内在生命,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中国艺术之中。”“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通常对中国文明的其他方面没什么兴趣,却狂热地收藏和珍爱中国艺术的原因。”

中国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自然的生命节奏,这些对于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人们都容易理解。但是,西方艺术则不同,它们喜欢做科学探索,喜欢给欣赏者设置智力上的障碍。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就公然宣称,绘画比诗歌高明,因为绘画接近数学。 19世纪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直接将绘画与科学等同起来,主张应该像从事科学实验那样来从事绘画研究。他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将风景绘画当作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在其中进行图像实验呢?”他还坦率地承认:“我必须说在同类艺术中很少有在我头脑中留下来的……而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研究比任何其他的东西都似乎更令我的心灵感到满意。”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西方绘画视为图像实验室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理解这种产品,我们需要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关于几何透视的知识,色彩的知识等等。理解印度艺术无需这些知识,但是这并不等于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印度艺术。理解印度艺术所需要的条件,可能比理解西方艺术所需要的条件还要苛刻。如果没有印度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知识,没有相关的宗教经验,要理解印度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不熟悉印度宗教和哲学的人来说,印度艺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突出感官刺激的艺术,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十足的色情艺术。但是,对于有相关宗教经验的人来说,这些艺术作品激发出来的欲望,不是针对人的,而是针对神的。强烈的感官刺激,有助于欣赏者精神的不断提升,最终与神合一,从而获得最高的审美经验。

现在,我们有了三种艺术,它们属于三种不同的文化。根据梁漱溟的说法,这三种文化根源于三种不同的“意欲”方向:一种是“向前要求”,一种是“调和持中”,一种是“向后要求”。体现“向前要求”的是西方文化,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体现“调和持中”的是中国文化,核心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对自身的调整而不是对他人的改造;体现“向后要求”的是印度文化,核心问题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强调取消问题本身,既不改造对象,也不调整自身。 简言之,西方文化以科学为核心,中国文化以道德为核心,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梁漱溟,这三种意欲方向,是人类基本的意欲方向,也就是说,任何人的意欲都可以有这三种方向,因此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或者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有科学、道德和宗教三种维度。只不过在某人或某种文化那里,某个维度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援引苏利文和梁漱溟等人在西方、中国和印度这三种文化之间做出的区分,原因在于这种区分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刘亚明的艺术。在我看来,刘亚明的艺术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征服绘画技术的科学探索,进入自我调和的道德领域,最后达到消解问题的宗教境界。

关键字:刘亚明,油画,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