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心灵与画面共呼吸——解读赵无极抽象画
心灵与画面共呼吸——解读赵无极抽象画
作者:孙雄飞    来源:《库艺术》    日期:2010-09-19

(一)赵无极与抒情抽象画

作家赵鑫珊在评述德国为什么会产生贝多芬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时,提出了一个“文化群落”的哲学概念,她认为没有任何文学、音乐、哲学是孤立的。“在地球表面空间某个地段,倘若你找到了紫花地丁、秋水仙和白头翁,你也就有可能会在那里找到玫瑰。”赵无极抽象艺术的成长发生在长年战乱后百废待兴的世界大环境里,法国又给了他发展的自由空间,所以,他的同学都说他是特殊的,也是幸运的。

赵无极的好友,郁达夫的儿子郁风曾说赵无极在学生时代的油画小风景已具有蒙克的风格,给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杭州故居的风景油画,还是妹妹的写生油画,他都不是简单地自然摹写,他画的是西画,可笔法中还常常带着中国画的韵味。

抗战时期,学校迁至重庆,他在那里结识了后来成为法国池努奇博物馆馆长的瓦迪姆·艾利塞夫,他十分推崇赵无极的油画。抗战胜利后,艾利塞夫把赵无极的20幅画带到巴黎展出,赵无极到法国的第二年就是在他的帮助下于克勒兹画廊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画展一炮打响,获得成功。应艾利塞夫之邀,现代艺术博物馆主任馆员贝尔纳·多里瓦尔在目录前言中写道:“富有中国的内涵,有些方面兼具有现代和法国的特色,赵无极的画成功地揉合了这两种风格。”

郁风说:“这几乎成为最早为赵无极的画定下调子而常被引用的评论。”成功为赵无极铺平了前进的道路,理论给了他进一步发展的导向。这以后,他很快被介绍进入法国上流社会的艺术沙龙,在那里结识了著名的法国诗人亨利·米萧和艺术评论家乔治·杜丢伊,他们二者后来都成为他终生的挚友。第三年,一个画廊的主人皮埃尔·洛布随米萧参观了赵无极的画室,这次买了他11幅作品,并与他签署了七年的购画合同。第一次卖画的兴奋使赵无极最终没有同好友吴冠中返回祖国,而继续留在法国开始了新的征程。

这个时期,赵无极仍然在进行具象的油画创作,直到1954年才开始抽象油画创作,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和瑞士抽象派画家保罗·克利的画给了他启迪。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他认为,画面要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以再现自然的艺术面貌出现,画家应该将面对自然的直接感受进行重新安排,在画面上创造第二自然,塞尚的油画和理论给了赵无极许多提示,尤其是克利的油画使他找到了一条东西方文化的通道,重新发现了自己。

1951年赵无极首次去瑞士,在伯尔尼的一个展览会上他见到大量克利的作品。克利是一位诗人,本世纪初在他应征入伍期间,他的妻子莉莉给他寄去很多书藉,其中《中国抒情诗集》的译本给他的印象很深刻。后来,他又接触到了中国的书法和中国画,从中汲取了文字可以造型的思想,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试验,创造出文字画,其中最著名的是1918年画的《曾经在灰蒙蒙的夜色下徘徊……》。一位评论家说,中国文化对克利的影响与其说表现在绘画上,不如说中国文学中的孤独者与自然的对话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赵无极在克利的作品中惊喜地发现了中国,那些丰富变幻的色彩背景上浮动飞舞的人、房、树的符号,似乎是他早已从中国古代绘画中朦胧感受到的境界,也是他不自觉地表现过的图像,他觉得自己可以比克利表现得更好。1954年,他的画风真的彻底转变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画变得含混难辨,静物和花卉不复存在,我转向一种想象和不可读的书写。”标志性的作品是那一年画的《风》,纵向的画面上,两列飘忽不定的符号自上而下仿佛在虚无的空间中随风起落。

一个原本更接近西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赵无极,到了巴黎以后,恰恰是西方艺术中的中国情结又激活了他孕育在心中的中国艺术本源,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回归。他在与法国妻子弗朗索瓦兹·马尔凯合著的《自画像》中这样写道:“如果在我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之中不能否定巴黎的影响,我认为有必要同时指出,随着我的人格逐步确定下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我最近的画作正呈现出与生俱来的中国本质。都是因为巴黎,我才会回到根深的本源。”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赵无极通过他的艺术实践,以及在画商和艺术理论界的推动下,抒情抽象画派的风格逐渐形成。他的画完全抛弃了形和符号,采用鲜艳的对比色,大量地运用犹如中国墨色的象牙黑逼出几许耀眼的亮色,书写的笔触苍劲有力,富有生命的韵律,画面有一种大自然悠远空灵的感觉。他在描绘自己作画情境时说:“自己已经能够把握和表现想在画面上诉说的话了,新空间已为己有,在那空间里,自己能够自由呼吸,来往自如。”

关键字:赵无极,抽象画,抒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