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崇学“透”系列油画解读
王崇学“透”系列油画解读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10-10-02

经典如何当代化和现在化,即如何让历史性的历史经典在解构主义盛行的今天获得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这既是一项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一条获取成功的艺术途径。而王崇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借用了当代性很强的“透”技法重新赋予了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

我将王崇学的艺术语言称为“透技法”,是因为它以一种极隐秘的方式糅合了三种后现代美学技巧:“机械复制”、“图像拼贴”和“传统挪用”。“透技法”的表面语法是“透”:透色、透底与透迹。艺术家对此早有详细的言说与深刻的表述,此不赘述。在他的画中,层层叠叠的图像、色彩、颜料与笔触相互“渗透”、“穿透”和“通透”,使画面层次极为丰富、厚重而显得灵透,避免了呆板和笨拙。除此之外,“透技法”的深层语法功能在于多重后现代美学技巧的相互交织与“渗透”。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术语“复制”,这也是理解王崇学“透技法”油画的一个关键入口。王崇学特别擅长“复制”,在画面最底部,他以“点”进行“复制”,难以计数的“点”构成了作品丰富的色彩层次与扎实的技术品格。同时,“点”与“点”之间的疏松的距离又很好地“透”出画布的底色与质地。进而形成“绢”的质地,产生了具有时间性的“物质感”。“复制”手法的采用使“透技法”更加丰富与厚重了。“复制”首先针对的是黄荃的鸟与花,它们被王崇学在画面上极工整而有规律地重复排列起来,悬置在画面中的某个位置,整齐而突兀。在鸟与花的底部,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被后现代式地截取和“拼贴”起来。如果我们追问一下,黄荃的图像与顾闳中的图像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普通的艺术话语与形象思维理论是难以回答的。而我们从后现代美学的角度就显然可以理解了。二者不存在什么文化逻辑与意义关联,如果一定要说它们存在着什么关系,那就是“拼贴”:将一些毫无意义关联的图像特别随意地放置在一起,产生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殊美感。用王崇学的“透技法”术语来看,“拼贴”就是“透”——“透”过黄荃的花与鸟的图像我们真切地看到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仅此而已,别无他物。

若从题材上将二者联起来看,我们又发现了“透技法”的第三个现代特征:“挪用传统”。无论是黄荃还是顾闳中,其艺术的视觉图像都被强行“挪用”,从中国传统美术特定的时代语义场中移入到杂乱无章的当代艺术领域当中。被“挪用”的传统因而丧失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而它们之间所衍生出来的某种指示和关系又使画面异常丰富和神秘。

基于“机械复制”、“图像拼贴”和“传统挪用”这三种后现代美学基本语法的综合运用,王崇学以一种独特的图像修辞学将中国传统视觉经典图像在当代消费语境中复活了。我由此认为这正是他对当代艺术的一个贡献与创造。他给出了经典进入今天这个时代的路径与通道,他以一种很有蛊惑力的方式保存了传统经典的魅力与价值。

与许多当代艺术家不同,王崇学崇敬经典,他没有采取一种痞子般的戏谑态度来嘲弄、嬉戏、颠覆与解构经典,而是以一种建构性的后现代艺术语汇来正面地书写与“透视”经典。经过他的“透技法”处理,艺术传统与经典图像获得了重新进入当代艺术空间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王崇学的画中,复活了的经典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它们不再陈旧、溃败和落后,反而充满了蓬勃生机与别样美感。

也许到了这时,我们才发现,王崇学的油画一点都不简单,它那单纯的面貌之下竟然包裹着如此众多的意义层次。就像画名——“透”,这些意义层次与经典图像一起相互重叠,但又极为“通透”,内涵丰富而饱满。立足于当代,复活传统,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经典重新“受喻”。我想,这已足以让我们看到了王崇学画面背后的秘密。

上一页  1 2 
关键字:王崇学,油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