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国风光》——非写生的风景画
从《北国风光》的名字来看,显然是一件风景作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一件实景写生风景画。不过更有趣的是,若将这件作品问世前后吴冠中的其他油画风景作品参校一遍,便会发现本作中的山峦苍松其实是各有来源的。
在画家创作于1977 年的油画《井冈山》中,我们可以发现《北国风光》的身影。这件作品的构图颇具新意,前景的松柏被置于画面的视平线以下,似乎在有意弱化其前景的地位——事实上,井冈山的松柏正是最负盛名的景观,也是吴冠中较为热衷描绘的题材之一,而在这里画家则着意要描绘处于背景位置的山峦——尽管一眼看去犹如平涂,但仔细品味便会发现背景内在的丰富性。画家使用放纵的笔触来勾勒每一段山势,其间的来龙去脉隐约若现,条缕分明。同时,每下一笔的笔触中间也都包含了丰富的颜色——尽管色相的差别并不明显,但整体的色彩效果足可以使观者得以区分出大致的山面走向,以此配合笔触体现出山峦的结构。这种自由而又不失章法的描绘无疑大大增加了背景的丰富性与可赏性,提高了背景在整个画面中的地位。在这种处理方法上,《北国风光》便与《井冈山》非常类似,可被认为是画家此期探索画面前后景均衡努力的连续,由此也可得知画家是在对实景写生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凝练成这种表现技巧的,在创作装饰壁画稿时凭借之前的经验进行画面处理。
在《井冈山》中,吴冠中描绘了两棵松树。这种平冠松树是井冈松的造型特点之一,其弧度柔缓的树冠和遒劲有力的枝杈,是画家较为热衷描绘的对象之一。事实上,画家并非仅仅热爱描绘井冈松,他曾经讲述过去泰山寻访五大夫松的经历⑥,可见对于描绘松树的爱好。1977 年,吴冠中创作了一幅名为《重比泰山》的油画作品。这件作品与《井冈山》相比正好相反,画家着力强调了主景——泰山松树,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尽管在构图用意上与《井冈山》和《北国风光》都不尽相同,但仅从松树形象的刻画上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棵泰山松与《北国风光》前景中群松的关系——画家所使用的都是略有弧度的厚重笔触同向皴擦,以概括出树冠的走势——只是在后者中,这种笔触更为洒脱和随意。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北国风光》中的群松从形式和技法上也都有着写实积累的渊源。
长城的形象是《北国风光》中的又一重要元素,可谓是画面中“转”的部分。画中的长城,寥寥数笔便成就了蜿蜒之势。与背景和松树的情况相似,在1978 年吴冠中创作的两件《长城》水粉稿中,我们都能看见与《北国风光》里气势相近,在功能上串联起画面前后景的、舞动的简笔长城形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画面的条理结构,抑或是画面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来看,我们都能在吴冠中创作《北国风光》稿本之前不久的作品中找到可资参考的来源。我们并不认为这些早先的作品是吴冠中为创作《北国风光》壁画而有意搜集的材料,但是这幅并非写生的《北国风光》,确实大量调集了画家胸中长期积累的写生素材,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夸张,按照画家的构图意愿集合在一起,成就了现在的画面,可谓是“搜尽奇峰打草稿”。
三、两本《北国风光》
我们眼前的这张《北国风光》只是尺幅不大的画稿。据吴冠中回忆,他是“移植了自己早先作过的一幅《北国风光》,改变了画幅的比例及部分内容”⑦来创作了这件作品。2007 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出现的另一件同名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件作品据信创作于1973 年⑧,被认为即是吴冠中后来创作机场壁画时所取法的那件早年作品⑨。那么,吴冠中究竟做了怎样的改动呢?我们不妨将这两件作品作一个比较便可知晓。
我们还是从主景开始。尽管两作的主景都包含松树和雪山,但创作时间更早的佳士得本中的松树显然要工致得多,情况类似的还有主峰上盘绕的长城,不仅描绘仔细,动感也不如后来稿本中的那般激烈。对于主峰的刻画,佳士得本更显细腻,以至于有些琐碎——过多地切割出山峰细部的阴阳面——使得主峰的整体气势未得伸张。而佳士得本中与主峰相连的山峦,其阴阳面的对比又不够强烈,直接导致了该本在画面纵深性的观感上不如稿本强烈。在两本中主峰的背面脚下,同样都是林海雪原、列车奔驰的景象,但佳士得本依旧显得拘谨,不似稿本那般简练。而且仔细比对两作对于这一部分视平线高度的处理,也可看出作者的细腻用心——佳士得本此部分的视平线显然是高于稿本的,这便使得稿本中的景物显得更为“深远”,而这一点正是通过比较两作的远景部分亦能得出的结论——稿本中天际线以上的部分要大于佳士得本,这明显使得稿本的视角更为平缓开阔,而佳士得本则显得高耸陡峭。我们认为这种差别的产生,除了包含吴冠中为了适应壁画作为大型装饰的特殊观赏需要外,也是如前所述所作的对于缓和画面矛盾的探索——在佳士得本中,前景抢占了太过重要的画面位置。在佳士得本中,画家也没有精心刻画远山的层次关系,这更使得前景跃然画面——显然,在创作佳士得本时,作者应当还未对画面前后景关系的矛盾产生浓烈的注意,还是如绝大多数油画家那样重视主景,当画家后来意识到画面前后景之间存在矛盾时,便趁着改动的机会着意加以缓和——绘画思想的深入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便是画家做出改动的原因。比较发生在两本《北国风光》之间的这一变化,正好说明了吴冠中70 年代油画创作钻研过程中的收获。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猜测两本之间这种在构图上的差别可能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画家在1973 年创作《北国风光》时并未如后来创作稿本时那样上升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诗意境界,也许仅仅是为了描绘心中的北国雪景而已。而且,从形式关联上来看,画家笔下这种雪山景象的来源也极可能与他早年写生玉龙雪山的大量绘画有关——事实上,《北国风光》中的雪山、松树等也许与真正的北国并没有什么切实关系,仅仅如前所述是以画家的思想为中心重新组合写生素材而已,不过这已是另外值得探讨的问题,恐怕只有画家本人才知道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