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展览文章 > 追寻往日辉煌——萨迦北寺考古记
追寻往日辉煌——萨迦北寺考古记
作者:张建林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8-13

发掘清理中出土了大量文物,有铜鎏金释伽牟尼坐像、铜鎏金菩萨像、铜文殊菩萨坐像、石雕护法神像等造像;银质 金刚杵、铜质金刚杵、铜质金刚铃、骨质颅碗、铜质颅碗、陶质颅碗、象牙质骷髅等法器;青花盘、青花碗等瓷器; 银质藏币、铜质藏币、铜质印度币等货币;玛瑙珠、珊瑚珠、料珠、银镶绿松石等装饰品;以及炭化经书残页、各 类擦擦(模制小陶像、小塔)等。共计出土各种类型的文物500余件(组)。其中的铜鎏金释伽牟尼坐像最为精美, 面部表情慈祥而沉静,身体比例匀称,宽肩细腰,身披轻薄贴体的袒右袈裟,古朴典雅,有明显的元代造像风格。出 土的金刚铃不知被多少高僧长期使用过,表面的装饰纹样已经稍显模糊,但铃腔内的汉文“永乐年施”款仍然清晰可 见。有一件修复起来的青花盘分外醒目,周圈凹凸的莲瓣和盘中细腻的花纹无不显示出浓郁的伊斯兰情调。

2005年另一项发掘任务是萨迦南寺外围的羊马城及护城壕。南寺的城墙分为内外两层,内城墙高大厚实,曾经多次 维修,现保存完好,在东面正中开设城门,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外城(即羊马城)城墙则相对低矮单薄,东面曾开 设有大小两门,其外的东、南、西三面还有护城河壕沟环绕(北面紧邻仲曲河,形成天然屏障,没有护城河)。

为了给“萨迦寺文物保护方案”的制定以及“萨迦寺文物保护范围”的划定提供确切的基础资料,我们对萨迦南寺 东、南、西三面的羊马墙和护城河壕沟进行了清理发掘,同时还对羊马城东面的两座门址进行了清理。羊马城城墙的 平面布局和结构以及与护城河壕沟之间的关系已经基本清楚。羊马城城墙与护城河壕沟实际是一个整体建筑,羊马城 的城墙直接修建在护城河壕沟内侧之上,与高大的内城墙相配合,构成一套完整的立体防御系统。护城河壕沟的剖 面结构呈倒梯形,上宽下窄,壕沟壁用石块砌成的坚固护坡,底部铺有卵石,最深处可达3米。护城壕沟西、南两面 各有三处锯齿状的凹进部分,这些部分一般凹进5~6米,长12米。羊马城城墙在南侧东部和东侧南部尚保存有局部墙 体,高1.8米,墙基用石块直接砌筑在护城河壕沟内侧石砌护坡上,墙体为夯土或土坯筑成,墙顶部有石片遮檐。

2006年的考古工作更为艰巨。作为发掘重点的乌孜大殿地处“拉章夏”西侧的陡坡上,上层是古绒颇章,下层是乌孜 宁玛大殿,南侧的遗址已经被严重破坏。废墟之间高差近20米,空手上下都很困难,发掘和往外运送土石更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我们只好临时修建台阶和小路以便工作。这座建筑群在12~14世纪曾经是萨迦的宗教活动中心,即便在中 心转移到南寺以后,这里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建筑总体上采用藏族传统的技术和风格,依照地形起伏而建造,高低错 落有致。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的宿白先生曾经对此做过调查,并绘制了乌孜大殿的平面布局线图。这次发掘,基 本上搞清楚了乌孜大殿的平面布局和结构。共清理大小房间8个,祭祀遗迹1处,发掘面积1400余平方米。

上层的古绒颇章共清理房间6间,最上层殿堂的北壁上有三个圆拱顶的小龛,据调查原来供奉有萨迦五祖中的“白 衣三祖”像,这种在墙壁上开龛放置造像做法,是早期建筑的特征之一。旁边的一间是藏书室,出土了一些残毁的 经书和用来做经书架的木板,以及大量的包裹佛像底座的饰有着各种花纹的鎏金铜皮。根据文献记载,作为护法神 殿的两座小房子是北寺最早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1073年,房屋的四壁上均残留有有壁画,但是构图简单,绘制粗 糙;附近还出土了大量的铁质铠甲、头盔片和数量较多的铁箭头。但从出土的遗迹和遗物中并没有发现能够说明该 处建筑年代较早的证据。

在古绒颇章的东侧,我们发现祭祀遗迹一处。遗迹的中心是一座石砌的方台,四周分布有10个小祭祀坑,坑中埋藏 用于祭祀的陶罐。小坑的结构一般是在坑底铺片石或卵石,坑壁用鹅卵石镶嵌加固,陶罐口沿周围的空隙也用卵石 填充,最后上面盖上片石。这些祭祀坑是为佛堂奠基所为?还是禳灾仪式的遗存?就连那些年长的喇嘛也说不清。 下层的乌孜大殿由南面的乌孜宁玛大殿和北面的佛堂组成。其中北佛堂原有12柱,多数柱础尚保存完好,地面为坚 如水泥的阿嘎土,可看出原殿内主供佛座和周边原置经书架的痕迹。乌孜宁玛大殿虽南半部残损,但北半部形制仍 很清楚,两排柱础东西间距3.6米,柱础坑直径0.6~0.7米,可知原来均为粗壮的大柱子。大殿中央发现有一个直径 两米多的圆形凹槽,应该是原来放置大型曼荼罗的位置。这次发掘,出土遗物并不多,只有一些包裹木质佛座的鎏 金雕饰铜皮和经书残页等,但基本搞清楚了大殿的整体布局、柱网分布、与周边其它建筑的关系,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组建筑的宏伟结构和它昔日的辉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上个世纪80年代,萨迦寺曾组织僧人对乌孜大殿废墟进行过挖掘,据当时参与人员的介绍,曾清理出大型佛像4尊、 灵塔11座以及木雕护法神像和其它造像。现分别被存放于萨迦南寺的普巴拉康、却惹拉康、灵塔殿、拉康拉章。现 供奉在却惹拉康的度母像高达1.2米,面容姣好,身材修长,双乳浑圆,腰胯扭曲呈“S”形,完全是一个青春少女 的美好形象。当时还出土有数量巨大的经书残页,现均存放在南寺的普巴拉康内。为了进一步了解原北寺藏经的情 况,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熊文彬研究员前往萨迦,一起对现藏的北寺出土经书进行了初步梳理,共 整理出各类经书92种。其中萨迦寺僧人在初步整理这批经书时将只有数页的散页归为一类,打成了四包。我们重点 对这些散页进行了逐一的检索。这些散页既有封面、也有末页,但主要为中间的经页。按照标注的函数、页码和 字体、纸张等特点有的经页能连续拼接数张,但大多数则为单页。经书页长度一般都在20~50厘米之间,其中最大 的书页长71.5、宽28.5厘米,大多数为4~8行字。纸张分为藏纸、宣纸和机制纸三种,绝大部分纸张为藏纸,而藏 纸又分为蓝色藏纸和素面藏纸两种。蓝色藏纸主要用于写本,素面藏纸在写本和刻本中都广泛使用。从版本形式 上来看,这批藏书主要有写本和刻本两种。从版式设计也有多种形式。其中写本有《大密咒随持经》、《夜叉舞 圣续》、《大般若经》、《两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十六品、《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等49种;刻本有 《大密咒随持经》、《百拜忏悔经》、《一万颂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吉祥金刚爪经咒》等43种。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一份印有汉文《大乘妙法莲花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经名的经书页子,经名上面是6位内地和尚在作法事活动 的插图,下面的经文全部是藏文。此外,我们还发现有瑜伽图解、法器图解、历法、佛经诵读标注、书信等残页。

在德确颇章遗址的南侧和西侧,分布有数量较多的佛塔,形成规模较大的塔林,由于年深日久,大多数已经倒塌, 其余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损毁。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有些佛塔的建筑年代较早,在萨迦北寺的形成过程中,有 着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们对这些塔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绘制了平面分布示意图。按照调查的顺序,我们把 南侧和西侧的塔林分别编为I区和II区。I区共有佛塔49座,II区共有佛塔66座。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德确 颇章南侧紧邻的第一排佛塔做了清理发掘。这排佛塔共有9座,除了东边的大佛塔为独立修建以外,其余的8座佛塔 共用1个长条状塔基,八塔紧密相连,这就是藏传佛教中为纪念释迦牟尼一生8件大事而修建的“八相塔”(分别为 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多门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好塔、尊胜塔、涅磐塔)。八相塔的塔刹早已被破坏,塔瓶也 多已残损,塔内装藏的红陶擦擦散落在周围,残存的塔瓶和层阶仍然可以看出不同的结构。

深秋十月,为期两年的萨迦考古工作结束了。两年的辛勤工作,两年的丰硕收获,更加加深了我们对古老萨迦的了 解。

选自《中国西藏》2007年第2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萨迦北寺,考古记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