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画画是件有意思的事,变成工作就太无聊了
画画是件有意思的事,变成工作就太无聊了
作者:    来源:外滩画报    日期:2009-06-04

B =《外滩画报》</STRONG>

Y=喻红</STRONG>

与古典对话</STRONG>

在展出的作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两件体量最大的作品:《春恋图》和《天梯》。其中前者是根据宋徽宗赵佶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的结构而作的。《捣练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萱的原作已失传,而宋徽宗的仿作则被波士顿美术馆—全美第一的东方艺术品收藏地—收藏。喻红曾受波士顿美术馆的邀请合作展览,而这也成为《春恋图》和《天梯》的创作契机。

B:怎么会想到去根据《捣练图》创作作品?

Y:这其中有个契机。《捣练图》是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藏品,他们大概从5 年前,就开始讨论一个展览计划,请一些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去画一些以其馆藏的中国传统绘画为原型的作品。所以他们就请了一些艺术家去看,我也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就看到了这幅画,特别喜欢。我们上学的时候上美术史,都会读到这幅作品,但那时只是看幻灯片。而且80 年代的我还是小孩,那时只是觉得古代的东西好,但与自己的距离却很遥远。当真的看到原作时,我觉得,能真的跟几百年前的古人有这样一个近距离的接触,是一个挺动人的事情。所以我就选择了这幅画,开始是在丝绸上画跟它有关系的作品,后来又在画布上画。以这样的方式去与古代的作品对话,也是我很有兴趣去做的一件事。所以这件作品最初是为了波士顿的那个展览而作。波士顿美术馆在盖新馆,他们希望把这个展览作为新馆的开幕展,于是大家就一直在等新馆的落成。那个展览从5 年前就开始谈,一直在拖,到现在,终于定下来展览时间是明年,也就是2010 年。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的展览原本应该在波士顿美术馆的展览之后,现在却早于它展出。



《天梯》局部</DIV>

B:后来就又有了《天梯》。

Y:《天梯》是根据埃及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的一幅宗教藏画而来的,原作是木版画,只有40 公分左右。原作的画面上,修士们顺着天梯向上爬,最上面是上帝在接引。中途有一些魔鬼拉扯着修士,让他们掉入大地裂开的血盆大口,掉进地狱。而天使则在周围观看着这一幕幕。应该不是某个特定的宗教故事,而是表现了宗教修行的一种状态,人们向往天堂,但路途中却有可能被魔鬼拉下去。

我没有看过那个修道院的原作,就是在画册里看到过,一看就觉得很喜欢。找这张画花了很多时间。两三年前,我偶然在望京的一家艺术书店里看到这幅画,但当时漏买了这本画册,后来想要用的时候,就找不到了。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美国订到了有这张画的画册。

这幅画跟我们现在一些对人生的比喻很贴切。我在画的时候,就把上帝、魔鬼、天使这些宗教的元素去掉了,只剩下往上走的人和掉下来的人。原画中,向上走的人很虔诚、很向往天堂,而向下走的人则很痛苦,而我画的正好相反,向上走的人左顾右盼,是一种盲目的状态,向下掉的人处在一种失重状态,反而很开心、很享受。其实这跟现在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一样的。人生的道路其实非常窄,从小时候开始,上学、考试、找工作、结婚、生孩子,一步一步走过来,其实没有太多选择,而是在被社会、家庭等来自各方面对你的期待推着走。而真的掉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也不一定是个多坏的选择。

B:类似这样形式的作品会继续做下去吗?会像《目击成长》一样成为系列吗?

Y:也没想过成为系列,但肯定还会做,因为我有兴趣。经典作品太多了,中国的、西方的、东南亚的,还有日本的浮世绘等等都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看那些作品,总喜欢把它放到它所在的时代,好像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除了那个时代的具体的烙印以外,更多是关于人性的东西,而这一部分跟我们现在是相通的。人性中核心的部分没有变,变的是吃的穿的、生活方式等这些外在的部分。我觉得与多样的、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古代文化对话是很有意思的。

关键字:喻红,天梯,春恋图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