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长对话</STRONG>
《目击成长》系列是喻红创作持续时间最长的作品,也像一部记录喻红生活的绘画日志。而喻红也确实以一种对待私人日志的态度对待这件作品,只参展,不出售。《目击成长》以“年”为单位,从喻红出生开始,每年选取一张她的照片和报纸上的新闻图片,记录了喻红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变化;喻红的女儿出生后,她又加入了女儿的部分。“通过一种个人的线索再现一个社会的变化”,喻红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
B:《目击成长》这个系列记录了你自己、你的小孩还有你所处的这个社会的成长、变化。最初是怎样想到要以这样的形式创作的?
Y:我不是个观念型的艺术家,我更注重体验,注重切身的感受。有了孩子以后,我的生活节奏和重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所以4 年多的时间里我都在适应,都在想怎么重新去画,画的内容又要与我对生命的体验有关。之所以从2009 年起开始画《目击成长》,因为我确实关注成长,每天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孩子长得很像我。但我们确实不是一个人,是两代人,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成长,不知道两人最后会变成什么样。于是我从我的童年开始画起,然后画到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又开始画她。比起一些非常个人化的变化,这个系列更多谈的是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B: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有没有哪些是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时刻和年份?
Y:我觉得每年都挺印象深刻的。我是60 年代出生的,从六几年到现在,差不多40 年的时间,每年都在发生太重要的事情,而且都跟个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国家的部分是选择在中国媒体上发表过的照片;而个人的部分,我小的时候没什么照片,一年就一两张,所以没什么好选的;90 年代以后照片多起来了,我就选择比较标志性的事件,结婚了、生孩子了等等,但在选择的趣味上,会更偏向日常性。比如结婚,就不会选大家干杯或者集体合影这种比较戏剧性的场面。我会选择那些很普通很随意,但却能表现一年的生活状态的照片。
B:展出的树脂作品称得上是你的独创,怎么会想到要用树脂做作品?
Y:我从2005 年开始,尝试在丝绸上绘画。因为我一直对中国的古典绘画很有兴趣,但我不是学水墨画出身的,我就想用我比较擅长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东西结合。所以就选择在丝绸上绘画。我画了很多练体操的女孩,画她们弯腰压腿,做一些看上去很扭曲的动作,我想通过这些,来表现人为了适应社会,会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自己。当时选了各种材质的布料,麻、棉布、各种各样的丝绸,后来就发现软缎,也是丝绸的一种,比较适合我用水调的这种颜料。而且在丝绸上作画,对速度、颜料与水的比例、作画的时机都有要求。
可是丝绸虽然很华丽轻盈,但也是一种相对比较脆弱的材料,挂起来以后会随着风或者观众的走动而动,我就想再去赋予这种材质以稳定性,能够“凝固”丝绸。后来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树脂,因为它是透明的。但因为国内用这种材料的人很少,所以可以请教的人也不是很多,国产树脂通常比较黄,透明度也不好。而且树脂容易变形,最初是像清漆一样的液状物,加入催化剂后才会凝固,而凝固过程中会急剧发热,发热之后就容易变形,所以大型的东西也比较难做。过程比较复杂,花了几年的时间摸索,最开始的作品都不是很成功,大都发黄变形了,现在就要拆了重做。
生活中的“女超人”</STRONG>
刘小东和王小帅都作为“配角”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刘小东发言时这样评价妻子:“喻红即使不做艺术,做别的也会做得非常好。她性格很好,特别稳,特别自信。什么她都干,画也画得好,她的精力是超人的。”王小帅也说:“喻红是超人,超级女人。”
王小帅用了半年为喻红制作影像记录。整个片子分为《我的名字叫红》及《冬春之后·喻红篇》两部分。《我的名字叫红》时长20 分钟,以喻红现在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而时间超过1 小时的《冬春之后·喻红篇》则是王小帅的导演处女作《冬春的日子》的续篇。这两部片子合在一起,全面地展示了一个生活中的喻红,一个样样都好的“女超人”。
B:这个展览是你个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为什么选择此时做展览?
Y:我不是个特别积极进取的人,也不会自己主动去联系做展览,这次展览能做是机缘巧合。2003年的时候,我的《目击成长》在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展出,广州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当时去看了,后来就说一块做展览,我说好。而我跟长征空间一直有合作,之前也在他们那里做过群展,跟他们聊起这件事,长征空间也挺愿意参与的。后来2008年夏天,我们就一起到广州把这件事定了下来。让我要做个展太难了,首先我画得太慢,本身就慢,又没很多时间去画,但也更不愿仓促敷衍地应付作品。我不喜欢快速,我是一个希望慢一点的人,最好谁也别催我,让我自己慢慢地画。一旦急着赶着,我就觉得没意思,因为本来画画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你把它变成工作就无聊了。同时我也很慎重,前几年做展览非常容易,有太多机会做展览,但我不想成为一个被画廊追着赶着的艺术家,我觉得那太辛苦了,人生不是这么过的。
B:这次展览的名字叫“时间内外”,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Y:这是策展人郭晓彦起的,我觉得挺好。这次展览的内容比较杂,挺难用一个题目串起来。我猜想,她的用意在于“时间”是前后的线索,而“内外”指代的则是空间,所以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说明时间能够引发出很多东西。《目击成长》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和变化,而《春恋图》和《天梯》则是我与古代作品的一种对话,包括小帅的纪录片,也同样是现在和当年《冬春的日子》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