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伟大的艺术家没有选择的自由
伟大的艺术家没有选择的自由
作者:    来源:外滩画报    日期:2009-08-27

“形成整体”是作品完成与否的关键</STRONG>

如果说“三部曲”是一部结构严谨的宏大交响曲,那《缅北监狱》则更像是一部过渡性的、带有习作性质的“练习曲”。前者的问世与成功没有让吕楠止步不前,他仍然每日阅读,不断地学习,并把前人的缺失作为自己的起点,去解决新的问题。

“三部曲”一方面让吕楠完成了“通过真实揭示美”的目标,表现出了人类生活中一些基本、持久、永恒的东西;另一方面,他通过作品,有力地阐释了这样的观点:“虽然摄影师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影像要在一瞬间形成,但并不意味着摄影师总要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

而通过《缅北监狱》,吕楠一方面再次实践了自己对作品“完整性”的把握,同时,也是一次对外国同行偏见的回击。他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在中国境外的地方“随心所欲、从容不迫”地拍摄作品,哪怕面临的是敏感、危险的题材。

这部作品2008 年8月曾刊登在《巴黎竞赛画报》上,当时,法国编辑给吕楠打了两小时电话,谈话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验证作品的真实性,询问吕楠是否得到了政府的帮助。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有人单枪匹马完成这样的作品。而吕楠的回答则是:“就连帮我联络去缅甸的朋友都不知道有这个监狱的存在,我是无意中发现,并依靠丰富的经验完成的这个选题。”

“三部曲”用了15 年,而《缅北监狱》只用了3 个月,创作的长短由什么决定?面对这个问题,吕楠说:“不管3 个月还是15 年,一件作品只要符合我所要求的质量,哪怕是用3 个小时形成的,用的也是我一生的知识。”在他看来拍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形成“整体”。

走进映艺术中心的玻璃门,从阅读墙上挂着的、艺术家本人亲自撰写的“展览前言”开始,观众就已经走进了一个由吕楠创造的、脉络清晰的“小世界”。

一方面,你能看到人们吸毒、贩毒、被逮捕、审讯、在押的过程,另一方面,你领略到了缅北狱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全面、细致又非常有概括性的横截面:你看到犯人们吃喝拉撒,用雨水洗澡,用铁锅煮饭,男人们用罐头盒做乐器唱歌跳舞,带着孩子的女犯人挤在一处……

整套作品从两个正在吸食毒品的年轻女孩的照片开始,到表现犯人们在监狱狭小的院子里,转着圈出操的照片结束—这时你似乎才开始略略懂得,吕楠反复强调的“整体性”的含义。

“我需要在这里(果敢)让作品形成一个整体,如果形成不了,那我就还要再去别的地方。”吕楠说。他发现,尽管杨龙寨监狱是一个只有200 个犯人的监狱,但有男监,有女监,有生动的生活状态,还有带小孩的女犯人和来探亲的家属,“比较丰富”。

而他后来所去的果敢劳教所,“约40 名犯人,都是从监狱抽调来的刑罚较轻且身强力壮的犯人。劳教所的犯人主要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各方面的待遇比监狱好。”吕楠说。这样一来又有了劳动场景,距离“整体”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吕楠告诉记者:“所有吸食麻醉品的犯人,刑满释放后都无一例外地复吸。”就像最后一张照片中,戴着沉重脚镣围着操场转圈的犯人那样,吸毒者们也在自己的生活中周而复始地转着圈。

我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从一开始,吕楠的目标就是“创作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跟作品无关的事,他可以不闻不问;而一旦一件事与作品沾边,他就要拼了命地做到极致—这就是典型的吕楠作风。

比起吕楠早先提交给马格南图片社的那套作品,在映艺术中心展出的《缅北监狱》又有了不同。有几张被取下了,还有几张被重新排序,照片数目从69 张精简到了63 张。不用说,他肯定又重新编辑过了。

跟去年“三部曲”在广州美术馆展出时一样,映艺术中心展厅中的作品与同时发表的同名画册《缅北监狱》,都按照从“01”到“63”的顺序依次编号,一丝不苟。人们很难忽视这些编号。这些编号仿佛一本书的页码,既代表了数量—从500 个胶卷里挑出的63 张照片,又代表了秩序和逻辑—只有按照这个顺序,你才能看到吕楠想要创造的平衡与美的世界。

最终署上“吕楠”、“Lu Nan”名字的作品,都经历了从拍摄、初选片、冲片、编辑、印片的过程,每个过程吕楠都倾尽全力,每张照片都既要满足“好照片”的要求,又要成为“整体”的有机构成。

映艺术中心的展厅一角,还挂着三张既不属于“三部曲”,也不属于《缅北监狱》的作品。吕楠在1989 年前后,曾经历过一段短暂的“试炼”阶段。他先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拍摄北京胡同,然后彻底放弃了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接着又以练习为目的,拍摄了盲童专题。这段时期的作品,吕楠只留下了挂在映艺术中心墙上的三张,两张北京胡同的“瞬间”,和一张“盲童”,“证明我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也是吕楠作品中唯一可以拆分单独出售的三件作品。

那之后不久,吕楠就踏上了去齐齐哈尔的火车,开始了15 年的漫漫长路。“三部曲”在2005 年面世后,吕楠并没有名声大噪,而是如同一个传奇般,开始在小圈子里流传。见过他作品的人无不动容,但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了,多数时候,人们只是听到这个名字,在网上搜到一两张图片。

吕楠没有选择一头扎进热闹中,而是躲在人群之后,他克制、缄默,用最艰苦的方式严守心灵之闸不被冲破,以继续追求作品的持久和严肃。“我是给我自己干的,而且我要的东西我很清楚。”

吕楠几百遍地阅读歌德、普鲁斯特,为的是了解什么是好的文艺,为的是让自己保持“在正路上”前行。他说:“我从不会为消遣而看书。我是为学习而看书。我学习是为了用。我从来没仰视过任何人,但我比那些仰视的人下了更多的功夫。”

他不尽信伟人和天才,他信奉波德莱尔所说“灵感是每日练习的酬劳”。“我一次次的实践中证明他们所说的是正确的,这些正确的东西就会融进我的血液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作品,读书是,生活也是。

多年来,他养成了一套简朴而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起床,他会花十几分钟时间打扫房间,保持生活的整洁和秩序。跟朋友出去吃饭时,人家都喜欢让他点菜,因为“吕楠点的菜又健康又好吃”。不谈艺术的时候,吕楠会向你传授营养学的知识,告诉你“多吃小麦胚芽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在北京的这几个月,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吕楠新买了一辆雅马哈牌的电瓶车,每日骑着往返于798 和市区的家中,并戏称它为“大奔”。每当有记者请吕楠评价自己的作品,吕楠都拒绝回答。他无法评价,面对这些已经倾注了他全部生命的作品,好坏只能由别人来评说。

“大奔”的前后灯都被吕楠换成了最亮的,喇叭也换成了更响的,“因为这样才安全”。为了创作“活得比自己还长”的作品,他是如此珍惜自己的生命。
关键字:吕楠,摄影,缅北监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