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借古”是途径,“开今”才是目的。
陕西历史文脉为古代美术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周秦汉唐的文化积累。但对美术史研究、艺术史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意味着对历史的阐释需要用今天的眼光,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像美术史方法论,美术批评理论等都是研究历史的基础。请问,西安美院对此有何考虑?西安美院目前有哪些学术平台,你觉得还需要加强哪一方面的学术建构,对学院的未来有何规划,以对应当代新的历史语境?
王:中国的美术学院,其现行体制基本上是挪用西方的传统模式。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中国美术的教育体系问题,至今还未提出一套完备的关于当代美术学院的建构思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提出改革中国画,为什么要改革中国画呢?当时认为中国画不科学,不立体、也不真实。中国画似乎比较简单、片面。于是那个时候就产生了很多新彩墨人物画。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误读。中西方绘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写实,强调客观性。实际上从后印象派开始,就强调主体意识,不再局限于描写自然本身。而中国在唐代出现文人画时就确立了感悟自然而中发心源,所以中国艺术很超前。但我们不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认为西方很先进,实际上西方走在我们后面。
郑:西方的表现语言是从写实到抽象,我们是倒过来走。
王: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是在搞倒退,不是在进步。中国的美术学院历来只有两大基础教学:绘画和史论。史论就是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及理论。西安美院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两大基础,一是书法,把它列为必修课。书法进入研究生的课堂,早已有之,但我们把它作为本科必修课,所有学生必学,提到了基础课的高度,和书法入课堂的概念有所不同。书法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书法进课堂,是中国的艺术观念进入课堂,而不是书法本身。 二是中国民间美术进课堂。民间美术代表一个民族的本源文化,民间艺术是中国美术的根脉,民间美术进课堂意味着中国的母体文化进入课堂。因此西安美院的基础教学体系,有绘画、史论,再加上书法和中国民间美术,共四类。
郑:民间美术具有一种强悍的延伸力量。
王:民间美术与主体艺术的概念没有严格的界定。举例来说,敦煌壁画是谁画的,当然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永乐宫的壁画太令人震撼了,人物的皮肤,头发,首饰,丝织品,那些超真人大的人物缩小后不同物件的残像依然那么得体,具有不同的质感和运动感。那时科学不发达,怎么能掌握这些高超的技巧?那么,谁是大师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这就牵涉到: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的主体文化?我觉得还是本源的东西。谁能表达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谁的艺术语言最能打动人,谁就能代表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制高点。所以阳春白雪和民间艺术之间的脉络关系,值得理论界很好地研究。
课程体系改革,不能停留在观念上。课程体系构建既要体现理念,更要落到实处。为此,西安美院在原有两大教学体系基础上,加了两大基础,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进入课堂,让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走入课堂,随之带来新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就进入课堂了,并在创作实践中得以体现和发挥。
另外,四大基础课程改革引来的文化思考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的创新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它所引发的文化思考。
中国雕塑进课堂,是对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人从学画开始,就从希腊和罗马的石膏像入手,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当然我们可以画希腊的石膏,画西方的油画,关键是半个世纪以来学生只知道希腊和罗马,而不知道敦煌,不知道麦积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郑:把母体文化撇到一边去了。
王:自己的主体文化,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文化精神统统没有了,因此,自身的价值判断也就没有了。课程体系的变革引发的问题是深刻的文化问题,非常重要。
郑:从文化意义上说,第三世界往往是自愿被文化殖民的。
王:自愿被奴役,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教育和宣传导向有很大关系。
郑:您的看法似乎充满忧患意识。
王:我们在搞教育,肯定要考虑人才培养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培养一个艺术家。
郑:百年树人。在树人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文化思考,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才。这是充满挑战的命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度,因为牵涉到学科建构和对教育体制进行重新梳理。
王:具体地说,牵涉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中国雕塑进课堂,意义在于要树立中国的文化精神、重新界定中国的审美标准和寻找合理的教学机制。其目的在于如何培养真正的中国艺术家和产生真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
郑:这是艺术界和理论界极为关心的问题。现在评判艺术的一套话语体系的确是比较西化的。但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问题不仅在于从西方引进教学体系,关键在于引进的是什么样的教学体系?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
王:所以为什么西安美术学院在办学上坚持要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因为我们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上述几个基本教学体系进课堂了,效果还有待验证。比如,中西方雕塑、中西方艺术精神、中西方的艺术语言特性的异同点在哪里,怎样用中国的主体文化精神来表现我们对中国现场发生的思考?老师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教学生,光有命题不行,怎么教,教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标准打分,这些都很具体,也很难操作。我不愿空谈,要结合我们的教学改革,结合我们的课堂体系,引发的一系列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