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应天齐专访:拯救被现代文明剥落的遗痕
应天齐专访:拯救被现代文明剥落的遗痕
作者:    来源:《新视觉》    日期:2011-07-07

记录人文生活比建筑本身更重要

记者:回归到具体作品,纵观你从80年代到目前几个时期的创作,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在探讨历史与文化遗迹的演变,这其中就涉及到历史建筑,你认为建筑与文化传承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建筑与人文的关系是什么?

应天齐: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谈,首先我的创作里面一直关注的是我们过去的文化包括历史遗存,我觉得我是比较宏观的来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一段时间,恰恰是传统和现代交替和碰撞的最厉害的一段时间,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的速度都非常快,这个时期由于没有战争,人类的经济建设是空前未有的。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很幸运,在我们之前的艺术家,可能他更知道传统,在我们之后的艺术家,可能更了解现代,那么我们这个时段的艺术家,切身的感觉到传统存在的同时,也切身的感到现代化的到来。我们对这个时代变迁的一个看法可供后人对我们生存的历史时期进行考量。另外一方面就是我比较关注大众尤其是底层人的所思所想。把艺术和这种探索相结合,你会发现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

说到建筑,我个人认为,建筑是时代文明的缩影,建筑里面包含了一切的一切,它是最能够让你真切的感受到过去的存在,和明天的到来。我们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遗存是死的,可是我们在生活里看到的遗存是活的,因为有人在里面生活。有人和他共同存在,他就是活的。所以我去拍这个古城一户人家和一个街口一天的生活,远比去记录这个建筑的风貌来的更加重要。

记者:那么,建筑算是你艺术表达的一个媒介。你不但是从艺术的角度去观察这个建筑结构,而是加入了人文的气息,人的生活。

应天齐:1986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建设高潮还没有到来,当我最早进入西递村感觉和我的故乡芜湖小城生活的状态是非常一致,距离现代社会很遥远,保留着原来的文化。那时候感觉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等到了99年以后,我再回到西递村,经济建设已经投射在他们生活中了,村里的人都着急要做生意、要赚钱、要开发旅游景区,它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安静的村落了。随着我工作的调动,距离西递村越来越远,但我每次回去都能感觉到西递村的变化,2000年回去的时候我很惊诧的看到古厅堂的正中间放着一个电脑,西递村的孩子在那打游戏;原来女孩们都是打辫子,现在女孩子把头发都披散下来了。传统和现代靠的那么近,那么的不协调,又必须是这样。你会感觉到很不习惯,整个社会在往前发展,你怎样去看待这里面的问题,然后提出你的质疑,这是一个艺术家需要思考的。

记者:这些历史遗存,包括你作品中所展现的西递村的建筑遗存,于当今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应天齐:这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有位德国的新闻记者问我:“你做这个视频你觉得有用吗?”我很肯定的告诉他,是有作用的。我以2006年在深圳做的《对话观澜》举例,当时深圳提出要“消灭城中村”的口号,我觉得很可怕,就是要把我们过去生活的痕迹连根铲掉,于是我做了《对话观澜》。后来,观澜的客家围屋,以及它悠久的历史遗迹,全部被保护起来了。我也曾做过芜湖古城的顾问,由于我做了这些视频作品,原来芜湖古城打算只保留23栋古建筑,那么现在保留53个。我觉得艺术家利用艺术还是可以介入生活的,艺术家应该关心这个社会现状,不要只关心艺术市场,不要只关心我们是否进入了西方语境。我们应当有自己的当代艺术体系,艺术创作能够切入当下生活,能够思考老百姓的所思所想,能够提出问题,我觉得就是当代的,没有必要去迎合西方价值观。

遵循着心灵的线索去开凿

记者:我们知道《世纪遗痕》创作经历至少5年的时间,特别好奇一点就是这么久的创作遵循着什么样的一个精神脉络?

应天齐:我觉得每一个创新和每一个探索,他都像一个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一样,他是慢慢的成型的,尤其是你要做一个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我想大家关注我的世纪遗痕,可能因为创作的另类和独特。从混合材料的角度来看,多数呈现的是抽象的东西,我们反而做成很具像的感觉;或者很多混合材料的创作不大追求这种形式上的严谨,而我还特别计较形式上的美,但是这种形式美已经和吴冠中说的“形式美”不是一回事了。此外,我创作的主题还牵涉了与历史的关系,和现实的关系,这样一个整体的思考。这个过程就像山开矿一样,拿个小锤子一点点的凿,渐渐的见到一点光,最后豁然开朗。所以,不可能是在一两天之内,甚至在一两年之内,一做就是一大批作品。

记者:因为你把握了大体的精神方向,就不会走弯路,会有自己的主干,沿着他去凿。慢慢往前推进。

应天齐:比方说我曾经用大块的黑去衬托,后期我就完全不用黑色;我曾经很计较抽象的空间构成,到最后就根本也不计较了。这些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所以理论家在探讨我作品的时候,都跟我说,应天齐你的可能性太大了,你铺开了很多线索,就是每一条线索都给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只是完全遵循着自己心灵的线索在做,就没有问题,那么,只要你的心灵在变化,你的艺术就会在变化。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记者:“剥落”是一个动词,作品中我们处处可见剥落的痕迹,你是想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剥落”这个动作吗?剥落的痕迹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吗?

应天齐:我觉得这些开裂的墙面,以及那些即将要掉下来的石灰,特别具有一种震撼力,感觉你用手指轻轻碰一下就掉了。这种感觉是我在视觉传递的时候尽量要去做的,所以很多人很想去抠我的画,但是肯定是抠不掉的,我有技术处理。它是非常结实的,但是我制造的感觉是马上掉下来的感觉,这是我视觉上的一个处理。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你造成这种视觉的幻觉,是想告诉人们其实这些文化遗存是很脆弱的。

应天齐:对,非常脆弱。而且我们伤害他很容易,很粗暴的、很随意的用石灰去涂抹,就把它掩盖了。

关键字:应天齐,当代艺术,拯救,现代文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