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朱仁民:大苦难与大情怀
朱仁民:大苦难与大情怀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0-04-09

苦 难

中国画大师潘天寿若泉下有知,这件事一定会令他欣慰——在他辞世13年后,1984年,长女携弟妹将他120多幅时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画作无偿捐赠给国家。

潘天寿先生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人被斗,家被抄。去世前,在从老家宁海押回杭州的路上,大师在烟盒纸上写下最后的诗句:“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浮”,也留下遗愿:我的画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应该全部捐给国家。

但即便大师泉下有知,他可能也不会想到,那次义捐竟获如此殊荣——中央有关部门称赞其家庭“爱国、高尚、无私”,是“‘文革’后第一个精神文明样板”;中央领导同志还分别在北京、杭州两次与他的孩子们亲切长谈。

然而,无论是大师生前还是故后,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画作捐赠后,他的长女赶回普陀山,朝着普陀佛顶山三步一磕头三步一磕头地前行。

为什么竟用这种最古老最艰苦、只有圣徒才可能忍受的方式呢?

因为普陀山隐修庵里有她的儿子朱仁民,有她受苦受难的儿子朱仁民。

母亲用这种方式,除了虔诚、祈祷,还有对儿子的万般歉疚。

据1981年文化部《中国文艺年鉴》记载,“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刊用了三幅获奖作品: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朱仁民的国画《在公海上团聚》和王公懿的版画《秋瑾》。这三幅画成为“文革”后中国现代绘画里程碑式的代表之作。

朱仁民,一颗艺术新星冉冉升起。

但悲剧发生了——1980年底,朱仁民在创作巨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腰椎神经损伤。医生断言:再也站不起来了!

一颗艺术新星自此沉寂,销声匿迹。

朱仁民4岁开始向外公潘天寿学画,10岁获舟山市全市美术一等奖,报考浙江美院附中,专业成绩名列华东地区考生第一名。其时外公虽还担任浙江美院院长,但朱仁民却因父亲历史问题落榜。

朱仁民的父亲解放后失去工作,全家五口仅靠母亲每月30元的工资维持生计,朱仁民初中毕业被迫辍学自谋生路,开始织网、出海、打鱼,还刷过漆、打过铁、代过课、做过游泳池救生员。瘫痪后,他付不起每月2.4元的房租,母亲便托学生找到普陀山上倒闭破败的隐修庵让儿子栖身。

面对瘫在破庙里的儿子,母亲泫然泪下,深感欠儿子太多太多……其实,如果卖掉父亲一幅画,就可以解决家庭困难。但在爱子与爱国的矛盾中,朱仁民的母亲遵循自己父亲的遗愿,甚至还和弟妹们把国家颁发的奖金也捐赠出来,为贫困大学生和艺术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

朱仁民曾很长时间无法理解母亲的选择,甚至当舅舅潘公凯(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给他寄来120元的救命钱也被他固执地退了回去。潘公凯只好用这钱换成一盒人参寄给他。

但是,当因“历史问题”受尽贫寒、屈辱的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仍要他“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当他有能力让老母从旧房搬出,却被老母一次次执拗地拒绝,只希望他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朱仁民最终不仅理解了母亲,理解了亲人们的传奇之举,自己也凤凰涅槃,开始了又一段传奇。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朱仁民,黄宾虹,潘天寿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