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作者:    来源:红艺术    日期:2009-08-15

2、分析:

从1991年到2008年之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制度在逐步完善和成熟。前两届的双年展基本属于半官方性质的展览,没有独立策展人的参与,主题也显得有些宽泛,缺乏对当代艺术的独特视角和有效针对性。从第三届开始首次引入中外策划人组成策划小组制度,并把着眼点放在上海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并以上海为中心向四面铺开,大胆尝试国际化的道路,此次张晴已经作为策展人的角色参与进来。第四届上海双年展似乎是越来越“现实”和“生动”,把目光集中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和人的发展问题上,策展团队依旧是中外策展人的强强联合。

从2004年的上海双年展开始,经过4年的总结和发展,上海双年展基本形成了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为核心的策展团队,虽然其他策展人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从策展人之一到总策展人的转变,造就了一个带有张晴个人趣味和特点的上海双年展。

实际上,相对固定的双年展策展人制度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打造城市品牌的艺术展览活动,还是需要多元化的策展观念和展览结构,因为总策展人的个人趣味和艺术观念会对整个展览的思路和模式有很大的局限和影响。就连资格最老的国际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也比较排斥一成不变的展览模式,力求在每一届都能打破常规,出现一些有争议的作品,与前一届迥然不同。

策略:

实行策展人轮换制,当然选择什么样的策展人还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C: 广州三年展:艺术家重复参展的意义有多大?

概要:

策展人选择相对专业,学术水平在业内评价较高的双年展,具有半官方色彩,从第一届开始就可以调动民间资本和官方支持两方面的资源。

广东美术馆成立之后,原广东美术馆馆长林抗生先生和现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多次探讨广东美术馆策划举办标志性、常规性、当代性大型展览的构想,展览名称曾拟定为广州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或广州文献展等。2001年1月,巫鸿同意担任首届展览的主策展人,并初步确定举办“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的思路,计划这一展览将每三年举办一次,参照国际类似展览的策展人操作方式,每届展览聘请主策展人,并组成策划委员会,确定展览的主题。

2、分析

从数据看出,连续三届的广州三年展中出现的艺术家重复率比较高,有21位艺术家出现在两届三年展中,还有6位艺术家连续出现在三届三年展中。不仅如此,这20多位艺术家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各大双年展或者三年展上,展出作品亦不都是他们的新作品或者代表作品,颇多应酬之作。

但是,根据表3和表4中的资料显示,这三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和主题各不相同,是这么多的策展人都认为这20多位艺术家很优秀,为他们量身定做?还是这20多位艺术家神通广大,可以适用于迥然不同的主题?这个问题实在有点让人费解。

双年展应该是一个展示平台,这个平台上呈现出来的应该是当代艺术的生长生态和未来走向,推介一些观念新颖独特,技术扎实、对当代艺术由推动价值的优秀艺术家(不管是未成功的年轻艺术家还是已经成功的艺术家),而不是拿几个著名的一线艺术家来说事,来作秀。当然,其中很多艺术家的确是难得的不断尝试新创作、挑战自我的艺术佼佼者,但是这不能作为广州三年展中这么多艺术家频繁出现的理由和借口。

第二部分小结:

一个优秀的双年展或三年展应该具备一下几个条件:第一是有独立话语权、专业的、学术的策展团队;第二是有针对性和新观念的展览主题和丰富、完备的展览结构;三是体现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优秀艺术家;四是雄厚的资金支持和硬件设施。他们互相支持,构建起一个有质量、有水准的展览活动。其中参展的艺术家是对双年展或三年展质量的最直观的反映和呈现,请多花一点心思,去寻找那些可能还埋没在角落里的未来的艺术大师们吧。

第三部分:关于双年展的质问和优化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双年展应该为何存在?

目前的双年展名目繁多,鱼龙混杂,有的是为了推广所在城市的形象,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策略;有的为了艺术市场需要而存在,成为一种赚取名声和钱财的工具;有的则只是因为个人兴趣而举办的奢侈游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关注双年展的观众还局限在艺术家、收藏家、炒家、艺术机构、艺术媒体等小圈子里。不同身份的观众各取所需:艺术家作品在这里被认可,继而提升市场价值;收藏家在这里寻找值得收藏的好作品;炒家在这里寻找容易炒作,获得暴利的畅销货;艺术机构在这里寻找可以合作或者代理的艺术家;艺术媒体则在这里寻找可以放大的新闻头版头条。如此看来,似乎所有人的最终目的都是利益,不管是名还是利。

其实,双年展只是一个艺术展示的平台,只要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这里被观众欣赏,优秀的艺术家在这里被提升,当代艺术的精神和内涵在这里得以彰显,就够了。

双年展应该为艺术本体而存在。

第二,双年展应立足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既然说双年展应该为艺术而存在,那么它是应该打开大门,展望世界,还是应该立足本国,坚守阵地呢?这似乎是一个两难问题。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鲁迅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蔡国强对这句话的理解很有意思,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但不是所有民族的都会成为国际的,这需要看对民族性的挖掘和理解程度,当对民族性的理解和国际性的趋势达到异曲同工之时,民族性和国际性就合而为一。

目前在众多的双年展中,几乎所有的双年展都在拼命做国际化的功课,但是做的好的也仅仅只有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和台北双年展等寥寥几个而已。这说明我们的功课做的还是不到位,还需要不断努力,毕竟艺术的未来还很辉煌。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中国,双年展,运营机制,策展,威尼斯双年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