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道》中的关羽、《满江红》中的岳飞、《碰碑》中的杨继业、《追韩信》中的韩信、《赤桑镇》中的包拯……当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京剧人物跃然纸上时,不少人在赞叹之余都想了解这些创作这些画作的李会山是怎样一个人物?日前,李会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门创作的60米国画长卷《盛世梨园庆华诞》正式问世,引来京剧界、书画界多位大师的高度评价,记者也有机会走近李会山,倾听这位中国京剧画家几十年艺术创作中的酸甜苦辣,感悟这位贯通京剧、书画两大艺术领域的山东汉子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和无限挚爱。
矢志不渝:儿时两个愿望让他走上戏剧绘画之路
回想起当年是如何走上艺术创作之路时,李会山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就有两个愿望:一个愿望是当演员,另一个愿望是当画家。“正是幼年时代纯真而强烈的愿望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让我坚定地走上戏剧绘画之路,并使得我的人生因此更精彩!”
1946年出生的李会山虽然不是出自艺术世家,但他小时候很喜欢京剧。他从小就喜欢看戏,尤其喜欢看京剧。每次看完,他都喜欢演喜欢模仿,喜欢把京剧里面的情节人物画出来。因为家庭不富裕,他就自己手工做京剧道具,用绳子头缠在铁丝上做成胡子,在烟盒、废纸甚至墙上、地面上画京剧人物。也就是在这样的绘画中,李会山深深热爱上了戏剧绘画艺术。在老滨城旧货市场用手心攥湿的几角钱买下了一本《芥子元画集》,成为他童年的最爱。
李会山画京剧有自己的创作原则,即严格尊重京剧这一国粹“四功五法”程式,在还原京剧原貌的原则下,尽力发挥另一国粹——国画的笔墨技巧,把京剧人物、故事塑造得更为绚丽感人,绝不任意胡抹乱涂,伤害京剧的风骨。正是这种坚持和热爱,让很多人一提起中国京剧画家,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会山。图为李会山的京剧画作品《龙凤呈祥》。(摄影 朱继东)
李会山画京剧有自己的创作原则,即严格尊重京剧这一国粹“四功五法”程式,在还原京剧原貌的原则下,尽力发挥另一国粹——国画的笔墨技巧,把京剧人物、故事塑造得更为绚丽感人,绝不任意胡抹乱涂,伤害京剧的风骨。正是这种坚持和热爱,让很多人一提起中国京剧画家,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会山。图为李会山的京剧画作品《武松打店》。(摄影 朱继东)
因为家庭贫困,李会山12岁时被迫离开学校,但他的艺术梦想并没有因此而破灭。一次,他走到县城里的烈士陵园门口,正巧碰上县里的京剧团、吕剧团等剧团正为解决接班人问题办一个戏剧培训班招收学员,就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去报考了。当时报考的很多少年在考试中都是唱歌曲,唯一唱京剧《打渔杀家》的李会山就引起了轰动,主考官、京剧老艺人耿长春对他大加赞赏,李会山顺利被录取。得到被录取的消息的那一天,李会山兴奋地彻夜未眠。
被录取之后,李会山加倍刻苦练功,成绩也很优秀,经常被选出来配合剧团演出。但在训练班培训结束后,他却被分到了吕剧团,让他感到很受打击。屡次要求要调到京剧团被拒绝后,李会山依然离开吕剧团,踏上前往北京的求学之路。到了北京之后,因为没有政府部门开具的介绍信,并且自己从家里带的粮票是不能在北京使用的地方粮票,李会山在北京的生活非常艰难,几次饿昏在大街上和火车站,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追求艺术的艰难。
1964年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他不仅光荣地应征入伍,而且因为自己有绘画特长被安排到部队俱乐部担负起绘制幻听片、宣传画、美术创作等任务,这也是他走向美术专业的道路的开始。尽管部队的宣传任务担子很重,但终于真正开始从事美术工作,实现了当一个画家的愿望,李会山不仅没有喊累,而是因为得到锻炼而感到十分充实和快乐。因此,他不仅对漫画、宣传画、水粉画、油画、国画等全身心投入,而且爱好摄影、写作等,作品多次在军事报刊发表。
20世纪70年代,李会山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在滨县文化馆搞美术创作,后调到滨州市电影院与国画家乍启典先生共同担任海报的绘制工作。此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尽管遭受过一些打击,但他一直潜心戏剧绘画,不为外界的打击、诱惑所动摇,创作了《红发女郎》《一个女演员的梦》等获奖电影宣传画,决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