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一物一式 各美其美——杜大恺艺术访谈
一物一式 各美其美——杜大恺艺术访谈
作者:    来源:ART概杂志    日期:2009-03-11

周: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下,真正在绘画上实现诗画结合的艺术境界非常难,因为现在人们缺乏将诗画结合起来的知识与情怀,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

杜:诗画结合要求复合型的知识,诗在诗外,画在画外,这当中就包括了许多绘画之外的其它知识及经验。现在学科分化,学科门类越来越专门化导致了知识的偏狭,教育改革面临的许多矛盾也反映在这里,人不再是完整的人,人被工具化了。

周:不可否认,今天的教育存在把人塑造成“单面人”的倾向,以此而言,作为文化整体的诗、书、画的教育可能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实现吗? 

杜: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立足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具备多重社会期待的人,然后才是以综合性的知识去支撑其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拓展。周:所以,我们回头去看文人画的那些优良传统,它们今天被丢弃了。杜:但是,历史的看文人画也是有局限的,其局限在于其近于自恋的情结束缚了其情感范畴的宽阔与博大,但是其将生存状态与艺术衔接的努力对于今天的艺术依然具有启示性,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本身也有时代性。

周:谈到情感的时代性,我也想到了你的作品,画面中的笔墨痕迹完全不是传统的手法,包括画面运用的块面和色彩表现方式,以及交通路标、电线杆、现代建筑等,你让这些形象及形式去承载情感,而不是沿用藜杖行吟的古人形象去表达。

杜:五十年代的中国画为了表现生活,在田野里画一个拖拉机,在山头画一个电线杆,这是满足画面主题需要的附属物。这些形象并没有转换成自主独立的画面语言,要发现这些形象自身的价值,使它们在一种有目的的视觉图式中合理化。

周:也就是说,不要以为一谈诗画结合,就好像只有古人的草庐、野山、枯水、荒林才有诗情画意。

杜:我们应该肯定现实生活,总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现实问题,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这种方式是短视的。

周:今天绘画艺术创作的许多理论来自西方,西方理论偏重对现实生活持一种批判态度,中国文化则强调现实生活中一种诗意的存在,哪怕现实很糟糕,文人、画家们也会以一种诗意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它。

杜:一定要承认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古代生活是有差别的,总是留恋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不实际的,不要总是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生活。物质生活的丰富是科技、制度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当然面对物质生活时也要遏制欲望,金融危机是对美国式消费方式的惩罚,这种方式应当遏制,有节制地使用资源应该得到提倡。

周:你在艺术上涉足面广,如你自己所说,诸法杂揉,以人所不为而为之,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风格。当你在具体经营一幅作品时,在形式语言和技巧等方面那些是你尤其着力的地方?

杜:绘画就其目的而言可以区分不同类型,有用以自娱的,通过绘画求得心灵的慰藉;还有一种就是把绘画当成一种职业,当绘画职业化之后,你的绘画就不再是给你自己看的,

你所面对的受众要大于你个人的存在,这就有了社会选择的问题,你必须面对这种选择。现代艺术特别强调个人风格,这实际是在肯定每个个体的价值,这就要求你的创作与别人不一样,无论重复他人还是重复自己都与这个时代的价值规则相悖。所以,我个人觉得选择个性化的风格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须,带有强制性。迫使你寻找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结果是很严酷的,它要求你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的一个知识背景,这个知识背景既是你选择的基点,也为你的选择提供了可资比照的对象

周:你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一个进入的口径,并没有完全走向那种使旁人感到隔膜的主观化。

杜: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艺术为什么没有像西方艺术那样走向纯粹的抽象。如前所述,我觉得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决定的。我的有些作品尽管看起来有些抽象,但它们都有生活的来源,我也希望接受者同样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具体的生活印象,以维系作品的亲和力。

周:保留生活给你的启发,但又不是复制生活原型,这也是“一物一式”。

杜:是的,实现绘画独立存在的价值,避免生活与绘画的混淆与类同,这是艺术之始,亦接近艺术的终极,因此而使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杜大恺,四季水墨,绘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