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认为应该“从眼睛水平高度拍摄”,后者偏要“从屁股那边拍”,前者强调要“锁定焦点”,而前者则认同虚焦模糊。柯达的“拍摄精美照片的10佳技巧”很接近于布埃迪厄所研究的大众摄影美学,大众摄影是一种“节庆美学”(festive aesthetic),而LOMO摄影则是一种逆反的“节庆美学”,但逆反既定的编码依然是一种编码,虽然更加时尚。为何青年人如此追逐时尚,布尔迪厄的回答是“青年人总是拥有法定的权力使符号化的和梦幻般的轻浮合法化”。[19]LOMO美学拍摄出来的照片,甚至LOMO相机本身都成为了一种时尚青年建构自我另类身份的符码,加入到这个符码中来的人自称为LOMO族(Lomographer)。而当这种符码开始流行而达到差异饱和之后,LOMO协会开始设计生产出各种新的机型,每一款都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也就是说每一款都与其他的款型构成差异,LOMO已经进入了消费逻辑之中了。
我们能够看到,LOMO摄影美学强调的拍摄的随即性是对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快拍摄影的模仿,而后来设计的每一款LOMO相机都能轻易模仿出布拉加里亚(Bragaglia)的运动摄影、柯特兹(Kertesz)的镜头试验等先锋摄影的曾经达到的视觉效果,然而这只能说明LOMO摄影是一种媚俗(Kitsch)。[20]实际上,格林伯格关于媚俗或庸俗艺术的论述可以丝毫不差地移用到LOMO摄影上:
庸俗艺术把真正文化所贬斥和程式化了的形象用作原材料,助长和培育了这种迟钝感觉,这正是它可以获利的源泉。庸俗艺术是程式化和机械的,是虚假的快乐体验和感官愉悦。虽然庸俗艺术依据样式而有所变化,却始终保持着同一性。它是我们时代生活中一切虚假事物的缩影。庸俗艺术宣称除了金钱之外,对消费者无所需求,甚至不费时间。[21]
把LOMO摄影划入媚俗是为了说明任何一种符码化的感觉带来的只是虚假的体验,它限制真正的敏锐感觉的生长,它通过使自身自然化而维护着虚假整一的现实。这个现实,在LOMO摄影这里就是消费社会,或者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时代,个体的感觉已被殖民化,而在这个图像时代,视觉在全球范围内正不断加剧着这种殖民化。
LOMO摄影是图像时代的视觉符码化的一个例子,它是消费文化的产物,然而消费文化还带来了一种审美的泛化,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从都市到郊外,从购物中心到私人住宅,每一处都被遵循着某种美学精心设计,当然那些美学大部分是符号化的,它所生产的也是一种符码化的视觉。但视觉的符码化并不是这个时代的视觉的最为根本的症状,它只意味着识读暨越了观看,虽然视觉主体正是在视觉活动被编码的,但这说明视觉依然是有内容的,而在这个日益消费化与媒体化的超级审美世界中,视觉很多时候已经丧失了内容,它变成了一种被抽空的徒然的视觉体验。
本文节选自作者硕士学位论文《图像时代与异质艺术——重建艺术解放叙事》
--------------------------------------------------------------------------------
[[1]]参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载《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29页。
[[3]]同上,38页。
[[4]]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138页。
[[5]]同上,319页。
[[6]]本雅明:《经验与贫乏》,270页。
[[7]]参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82页。
[[8]]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21页。
[[9]]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页。
[[10]]参罗兰·巴特:《明室》,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184—185页。
[[11]]同上,57页。
[[12]]同上,57—59页。
[[13]]皮埃尔·布埃迪厄:《论摄影》,载《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吴琼、杜予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9页。
[[14]]皮埃尔·布埃迪厄:《摄影的社会定义》,载《视觉文化读本》,罗岗、顾铮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8页。
[[15]]苏珊·桑塔格:《论摄影》,169—170页。
[[16]]参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7页。
[[17]]获取精美照片的10佳技巧,载柯达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cn.kodak.com/。
[[18]]The 10 Golden Rules of Lomography, 载LOMO协会官方网站:<A href="http://www.lomography.com/">http://www.lomography.com/。
[[19]]皮埃尔·布埃迪厄:《论摄影》,《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58页。
[[20]]参鲍栋:《LOMO:虚假的美学与好玩的机器》,《东方艺术》,2005年第7期,61—62页。
[[21]]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先锋派与庸俗艺术》,载《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编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94—195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