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虚拟一个80后艺术批评群体
虚拟一个80后艺术批评群体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9-24

商业批评非常山寨,很多人却都爱用

其他时期的批评群体的批评能量退化现象非常严重,之所以有前段时间网络扬扬沸沸的合法既得“利益门”的争论以及去年批评界发生的人生“攻击门”等丑陋事件——实质上无非是一种潜在的话语权争斗,为什么要这样解读,因为涉及到的当事人都是这个领域的公众人物,但讨论的问题显然不是批评真正要讨论的核心价值。

没有说服力与识别力的批评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一场噩梦,可是所有的环节都在用批评带来的某种证明,批评就是盖章,就是那套新闻联播的程式。批评已经成为沾染上了职业病,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只不过经历了30年出现的最为可怕的行业问题。批评本来是可以跨越界线的,但是被设置了貌似有差异性的人工门槛,实质上区别不大。有人认为,中国的艺术批评在广度、深度、高度开掘得极为有限,很容易纠缠于鸡零狗碎的细枝末节,无法让人做到启迪心智与思维。特别近些年不进而退的批评,不痛不痒的批评尤其像毒大米和三鹿牛奶,令人后怕不已。这个行业已经早有人把批评当作一门生意来经营,至少“粥多僧少”的实际情况摆在眼前,很多诱惑似乎难以抗拒——这是艺术批评底线在中国的特色突破,不以为耻,反成流行。

目前当代艺术批评出现的症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其一是过于学理性的批评,而脱离当下的背景,由此影响学术传播的当代性特征,成为滞后以及书斋性的批评,这种批评有一定的坚持性,却很容易陷入脱离当下时差的温吞水,很多学者乐此不疲;第二种是彻头彻尾的商业批评,却被包装成学术批评。这种伪价值判断的商业批评满足于流行色素,只限于点到为止,非常山寨,很多人却都爱用。但是,艺术批评的关键还在于超越普通情境的审美感受力与鉴赏力,能够对艺术的内部细微差别做出敏锐的判断与区分,这也是有必要虚拟一种叫80后的批评群体,以此共同推进还在调整与变化中的当代艺术的建设。借用80后的破坏力,来解放目前批评自身已意识到的尴尬处境。

艺术家的失误可能是个人的事情,但是批评家的失误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问题。批评家身上的导向性问题在当下的意义非常值得去讨论。现阶段流行的艺术批评更多的是经验和人脉的批评,这就是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足以超越的前提。

新批评群体的竞争力</B>

相对年轻批评家的渴望表达扬名,对应的是老一代功成名就的批评家正在更多的享受批评的利益,而不是职责与坚守。让模式化与充满利益纠葛的批评界转移既得利益的“视线”,短时期内寻找新的路径,几乎没有可能,想通过讨论改善批评的近况,也无异于异想天开。虚拟的80后批评群体它需要在批评的视线中积累它对艺术批评的规模与影响力,而其他时代的批评则可以坐享其成不同的成长经验,因此80后带来的批评的方向可能性理论上充满最大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其他时代的批评群体在考虑批评的边际效益时,80后最没有障碍,这也是虚拟80后艺术批评新群体的竞争力。

把边缘和成长中的批评力量汇集到80后这个虚拟的概念里,意在对当前批评出路的一种探讨。目前阶段浮在表面上对应的正是市场化批评,这种批评直接的结果是就是批评模式的被权威化,被框架化和权威化。这群批评杀手造成危险就像酒后驾车,危险了他人还打着极个人的哈欠说自己没喝醉。这种批评本身就是要呼唤批评,这种任务同样合适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来完成。

最为重要的是,对虚拟80后艺术批评群体假设的理由,还有一种可能性也值得一提,如果被明星化和权威化的批评家,也可以释放下假面具,再次回到批评良性的流动中,把批评家原来被丢失的真性情拣起来,表达真正批评的声音——虚拟80后艺术批评群体也同样接纳这样的声音,换句话说,可能80后虚拟艺术批评群体会超越虚拟而被带入到恢复批评本色的现实里。

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在时间上只是一个概念,它可以超越时间的障碍,本质上你的批评是追求前卫性,前瞻性与客观公正独立的精神,那么就是虚拟80后艺术群体批评的一员。<BR>艺术批评是对抗“集体有意识”

当中国的当代艺术被放大到独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全社会关注开发的产业角度时,这个过程足可以解放原先被蒙蔽的东西。这些“被蒙蔽的”,正是艺术表达的终极价值。艺术尤其当代艺术仍然是一个折射现实社会的一面绝佳镜子。在似乎不再相信文化启蒙力量的时代,艺术是一种精神与心灵奢侈的底线和尺度,尤其是当代艺术更应该呈现的是个人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显示与生俱来的实验姿态。虽然更多时候要承载这样一种极具挑战的现实,但是艺术家的高度,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们是时代的领路人。

但是,现在的商业环境造成了一种集体的错觉以及集体的有意识。从错觉层面上看,似乎只有商人才代表了正确的方向,问题是商人只是解放了物质,而精神层面的解放则是艺术家的天职。“集体的有意识”则是指很多人自觉放弃了对精神领域的探索,以为站在一个高度上的物质世界里,可以用物质平衡精神的流失。艺术作品正是应该回应与提示这个物质世界的问题,而不是迎合与合谋,其中艺术批评就是通过批评的方式去阐释社会丧失精神示范,导引人们用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去感知并理解到社会的精神层面上的状况,从而显示批评的社会价值,包括良知,独立思考以及批评的不可或缺性。

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对应的正是这样一个对抗个体生命力脆弱的精神世界,那么这样一种与物质力相对撞的批评力度是否有可能更加彻底,这也正是虚拟的80后批评在物质和感官一并发达的现实社会所提供的广阔大有作为的背景。从某种程度上看,物质的丰裕及由此引发的问题,正是艺术家反映并如何超越时代现实的好课题,更是批评家放手展开绝妙批评的大环境——当然,这里提到的都是假设。

宁愿相信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假象黄金时期,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庞大可能的现实平台,从发展的眼光看,关于目前的批评冷淡期和没有新意时期总归得过去。基于这种乐观判断,是因为更年轻一代价值观更多元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待被新发掘,以及可能的出路也将随着新一代群体的开拓而被开拓,显示出它应有的力量和方向。

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致力于让批评走向新的状态,因为至少这代人天生的和互联网与消费环境连在一起,实际上已经把他们和以往任何时代的批评群体处于完全不同的现实处境分离出来。这一代人对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开拓和想象力注定要比其他时代的群体要强势许多,在手段上也将更直接。

而80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将是这个在现实中交织着错乱的世界的表达者,概括者。但是他们同时又具备了更强大消解艺术意义的可能性。这代人的共同特征之一不想复杂,但是忧郁起来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彻底,于是他们的破坏性和游戏心态都比其他时代的艺术家更放松,至少在中国这样的艺术语境里,80后的艺术家部分实现了彻底的放松。以往的历史游戏规则是苦难出艺术家,到上世纪末80年代出倒的明星艺术家的集体自嘲,到80后艺术家这里则完全被日常的轻松与更极端的私密体验所取代。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更能感受到同一时代艺术家的共同处境与微妙变化。

80后背景下批评如何不死

相较于80年代那拨活跃的艺术家直指社会的精神苦闷,物质紧张与自身的性压抑,80后艺术家则更注重个人世界的完整与刺激体验。在没有强大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对抗色彩的社会环境下,且这一切都可以被80后群体转化为消费符号的时代,他们要寻找的无非是自身的迷茫以及对这个虚拟边界越来越无限开放,但是同时依赖感与对个体生存意义的追问的更加迫切。于是他们的表达充满了我们这个时代即时的流行色素和混合效果的观念。

特别在电视媒体和视频技术崛起,以及由BBS,博客等带来的网络自媒体空间与渠道开启了人们第二个心理世界的时代,他们张扬的表达更多充满了个人欲望与特征的表演。在这种丰富且混乱的价值观背景下,批评理所当然需要新势力,新媒介,而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符合这种新角色。

虚拟80后的批评有两个方向值得讨论,一是吸收原有的批评营养,最后可能被纳入到系统性的批评传统的层带里,成为时下流行的不通不痒十拿九稳的批评。二是切断原来的批评方式,用个人化的方式取代传统的批评。第二种批评更符合虚拟80后艺术批评群体的真实社会情境。

不仅是80后艺术家,80后群体的出轨是整体的出轨,这与中国其他年代出生的人极为不同。处于大变动大背景的数字化时代,80后已经突破了其他艺术家群体原有的物质环境,心理体验,思维空间与情感变化的对待方式,因而80后艺术家开始处在一个完全不同景观与社会心理体验的空间里,他们跟目前中国市场上取得耀眼成功的明星艺术家迥然有别,后者当时的艺术行为遭遇的是政治与社会环境状况,而前者则直接面对的是网络化,城市化,物质化,全球化,娱乐化所带来了视觉与心理的剧烈变化。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还在于它的开放方式与欧美的方式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80后群体便是在这样的一个多种文化与思维方式交叉的路径下展开他们的人生,现在开始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在这种时代时空语境下,80后成长的艺术家,实际上需要新的批评媒介与群体让对应这个具有特殊特征群的艺术家,与对应分析老一代已经形成实体并且固化的批评语境,在眼下依然很有市场的他们显然很难放弃批评成果,哪怕是改进工作。

面对这样一种跨文化冲击的时代,80后社会群体,整个改变了原有的行进行径,他们不同于50年代那么拨人出生有种阴柔的斗争使命,也不会像60年代出生那群人曾经喊够出一无所有的激情与理想使命燃烧的岁月,也不像70后总处于时代不断变轨的尴尬与彷徨。80后群体的感觉就是往前看,它们不再像过去几代人走几步还得还回看一眼的沉重包袱。实际上每个时代的群体都有最出轨的人,这种现象非常有意思,一种是商人,他们需要改变物质生存处境,另一种是艺术家,需要改变精神生存处境。因此虚拟的80后艺术批评群体如何发现自己所处时代艺术家的出轨,也注定了这个群体未来的眼界与局限。

在最自由化网络世界里孵化成长的80后却是中国社会出现的独特群体,这个群体它要承载和打破的东西,都更宽广和可能性更大一些。他们个体的体验更加自我和强烈,破坏的程度也不再那么拖泥带水。因此寻找或者建构新的批评方式成为可能,更何况新一代艺术家成长的过程,特别是很多共同生活与消费的体验体验,这是虚拟80后艺术批评生存的巨大新空间。

值得警惕的是,批评家自我开放边界的有限性,则成为自我束缚的前提。如果只认准自己那套价值判断体系,相对于高速变化的资讯世界的知识更新问题,批评的能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样一个多元特征交错的时代,艺术批评局限某种局部的经验,则极为危险。而批评造成的艺术资源的危机在于,批评话语权的社会资源有限而隐性的剥夺了艺术多样性的表达,也堵住了一种艺术对另一种艺术的逃离出口。

最近有人重提批评之死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可能还为迟过早。中国的一个具体的现实就是,个体的判断比未来的现实总要显得慢半拍。无法穿透人工的障碍与没有预见性的批评,只不过证明是我们如此漂浮于事物的表面,而显得无比短视。

一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正是开启新一代格局的开始。艺术是用内心与精神整理一个艺术家群体所周遭的现实世界,只要艺术家还再真实的表达,批评的声音仍然无比重要。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80后,艺术批评群体,艺术批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