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海(美术报评论部主任):姚晓冬是浙江省花鸟画界一个非常重要的个案——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全国各大重要学术展览中频频入选和其作品非凡的表现,而是因为他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慢慢地摸索出了自己一个非常独到的风格。在被认可、被肯定的过程中,我深知一个画者的艰辛。所以,今天浙江画院专门为他举办了这样一个展览,我觉得有着特别的意义。大家知道今年展览特别多,从全国美展开始到各个地方都有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各种各样的展览很丰富,但其中个人的展览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姚晓冬做这样一个展览,也面临压力。
张谷良(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姚晓冬不是科班出身,是靠自学成才的。在画坛当中很多画家的学历都不高,最典型是齐白石,但他是全国一流的大画家,所以画画艺术界这一点跟学院的关系问题确实是值得研讨的。
晓冬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吴静初老师,他大概是20年前就跟着吴静初老师学的,打下了很扎实的基本功,这点很重要的。后来,他进了国家画院跟姜宝林学,非常用功,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都进步很大。到北京这两年,一个是见识多了,涉及面广了,这在他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取得的进步,特别是在用水、用墨方面很明显,在大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水的问题、墨的问题有一点点进步在画面里成效是明显的。
孙 永(浙江画院院长):我就说三点:第一,我是很钦佩姚晓冬,他不是科班出身,后来不仅进了嘉兴画院当专职画师,还在前几年就成为了我们浙江画院的特聘画师——聘地县画师是比较少的,这就说明他比较优秀。后来他又要求成为我们画院的研究员,因为研究员跟画院的学术关系会更密切一点,学习的机会也更多一些。我觉得在他这个年龄段的地市画家中,他是位俊才。第二,我很欣赏他的画和他的才能。他的画无论是笔墨、布局等方面走的都很纯正、“很中国”的路子,尤其是他对于笔墨的悟性很高,属于年轻人中走纯正中国画方向的典范。如果在他这个年龄段能够再厚积薄发,成果会更大。第三,谈些我的希望。我一直坚信”金字塔”规律——即基础打得越广、越坚实,最后就能堆积得越高。因此我希望姚晓冬能够在现有的良好平台上更上一层楼。
张华胜(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主席):晓冬能够在花鸟画当中发展这么成功,我首先是感到非常高兴,然后是感到很不容易。他一直转益多师,四处寻师访友,所以他吸收了各方面的营养,原生态当中生长的植物也好、动物也好,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今天我们来给晓冬开展览、做研讨会,事实上就是对他将非主流的自主体验,在原生态当中生长出来特别的作品,包括吸收众多老师作品的长处的一种肯定。
大写意这个东西可能比工笔更主观,对主观的体验更强,花鸟画完全靠自己对生活的积累,自己的家园就是自己的学院,我相信晓冬在吸收各方面养分滋养的同时,会越画越好!
吴静初(中国美院客座教授):晓冬到我这里来的时候才20来岁,小青年,但是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纯真的一个人。他每次到我这里来,拿的画都是一卷一卷的,所以我认为他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里——而且他当时开始是有工作的,后来把工作辞掉在家里专门画画,非常艰苦。他特别注重写生,从生活中吸取一些灵感,基本功的练习也是孜孜不倦。所以今天有这样的成绩,是他通过不断地努力而达到的。
从技术层面来讲,他画画笔头非常大,而且他没有忽视掉一些局部的东西。我也经常跟几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说,大写意不是说乱涂就是大写意了,它也应有很精到的笔触来维持,这点目前晓冬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我希望他今后在有些细小的地方也不能放过。
章利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我刚才看了姚晓冬的展览之后,觉得有这么几点给我感觉比较深的:第一个感受,很多文人画花鸟画以后,有点模式化,把本源忘了,姚晓冬这个作品里面有很多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真情实感的东西,这个很可贵。中国的花鸟画要想新的发展,更多的成就恐怕这是一个方向,如果都是在模式的圈子里面,那就很难跳出来。第二个感受,我觉得他的画就像吴静初的作品那样比较大气,画面的形式不同,但宽博的气息相通,“得神”这一点很不容易。第三个感受,我觉得晓冬的整个画在大气当中还是能让人看出精心的构思。这个构思不是说这个画作是琢磨了半天才画,而是通过他向不同类型的几位老师学习,有了不同的传承,有了一个“艺术苦旅”过程,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最后一点可以跟你沟通的,我觉得画不一定要画得那么大。我们学校里面现在为了毕业展览,画得越来越大,这个是不是好?应该考虑,应该思考!
张伟民(浙江画院副院长):我觉得看姚晓冬的画,是一次比一次精彩,我相信他后面的前途会越来越光明。
晓冬到北京学习没有脱离他所原来认定的那条路,到北京去学习,更多地拓宽了眼界,做了自我的对比,找到了自己。他之所以那么自信,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他生活的感悟是非常纯正;第二个对中国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国画这个体系的认同。所以他这些年笔墨越来越精,画面的开合越来越透彻。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我比较喜欢姚晓冬对画面的控制力,他把握得很灵,非常透;另外一个他能够把文人的起笔组合成一个大画面,而且不散,这个也很精彩。但是以前我一直觉得姚晓冬作品的画面是单一的,一个画家真要画得好,他应该什么都来,什么都能画,有几个长项,但是范围很广。
比较高的境界显然光靠画画是达不到的,我认为,外部的力度要加大,这是所有画画的人一辈子要追求的事情。所以我向晓冬学习,他处理得很好,而且是在大画上面能够把小画的意境做得那么大,也是他的长处。另外是共勉,一起把文化的烙印打得更深,因为光注重笔墨,时间长了,自己的个性会变得很一般,但是有了很深的文化底子,整个人会变的,你会寻求你自己个性的一些特点,再把你的话说出来,你的风格整个都会变,自然而然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