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特约评论:
姜宝林(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早在2002年晓冬第一次请教于我,我就感觉后生可畏。他不但传统基本功扎实,而且作品中透出一股难得的清逸之气、爽朗之意。其充满乡间味道、饶有别韵的系列水墨画中,可以感受到晓冬对乡土的炽爱和有一颗可贵的感恩之心。从后来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铜奖的《萧瑟秋风》作品中,证实了我当初对他的认可。
2005年至2007年的两年间,晓冬在我任教的国家画院工作室学习,除写意花鸟外还兼习山水。从临摹、写生到创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又勤练篆籀、碑刻之书,对中国书画精神的把握理解和笔墨功力的积累都日趋深厚。特别是淡墨用得很好,淡而厚,厚而润,墨气淋漓,着实让我甚感欣慰。其间创作的《吉冬》、《春雨消残冻》、 《版纳之晨》等作品在重要展览中获得好评,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当然,晓冬还尚年轻,常有或这或那的问题需待克服,也正因这分年轻,才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期待,我坚信晓冬的艺术道路将更行更远。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晓冬的花鸟,或随手写来,笔简神生,性情流露;或略参写实光暗,更显光风霁月,别具一格。
王 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姚晓冬具有江南才子的才气,在姜宝林精英班进修一年,写意花鸟画大有进步,尤其在构图上获益匪浅。导师多次引证李可染先生的观点讲解艺术辩证法:辩证法讲究对立统一,在一幅画里先制造很多矛盾对立,最后再统一转化为和谐,就是最好的画。构图也是讲究对立对比,最后再统一和谐。姚晓冬的作品就是讲究对立对比、统一和谐,正是遵循了这种艺术辩证法。他的《花时往事》、《寓目自幽蔚》等花鸟画,正是掌握了构图穿插结构、虚实对比协调的气势和节奏,取得了画面和谐的效果。
梁 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姚晓冬的画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画很好,能够体现他的那种天性。他的画画到了一种随意的境界,比较生动,比较有灵气。我是第一次看他的小品,他小品可以说画得相当不错,我评价是很高的。就单拿小品出去,现在的画家能够画得那么自如的小品是不多的,他的感觉不错。他悟性好,笔性好,一定要保留住这些天性。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多年画画的基础,使姚晓冬可以凭感觉挥洒,他对生活的感恩和感受,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都蕴含在无语秋色中,让观者体味在心间。
郑 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姚晓冬,手上的笔墨功夫好,所画之物富于神情,极其生动。如一条鱼,便“搅碎一池春”;一只鸟,快步“忽到画间”。瞬间形态,倏然而逝,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根本无法表达。但静态之物,要画得生动而有情趣,则需一番更深的功夫,如古人所言:“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亦如其《积雨初雾》中小鸟凝视的眼神。
赵立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潇洒自如,风度翩翩,颇具天趣。想到某剧中的一句台词:“美哉少年!”用时下话说:回归自然。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天野晓冬,生于海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海宁曾有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等大才诞生地),笔墨酣畅,妙趣纵横,收放自如,方为上乘。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姚晓冬的东西很生动,尤其他笔墨很有趣味,也非常空灵,敢画,放松。可能他是心性比较活泼,性情飞扬的那一种,心性、笔性都非常好。他的墨色处理有特点,墨师于古,对墨的认识比较有深度。他的墨色会让画面空灵、滋润,会让人产生很多想象。如《修羽临风》这张画是很有想法的,是很别致的。一个孔雀朝画面里面走,那种风的感觉都表现得比较好,有一种意境在里面,这幅画肯定是经过很好的构思的,是一幅充满想法的作品。
王 平(《美术报》副总编):姚晓冬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画家,他做过小生意后来才决意以画为业,可谓先商后画。其中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晓冬坚持了下来,并以自己的执着走出了属于他的艺术之路,这是一个艺术青年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之路。晓冬更是一位有天赋的水墨画艺术家,他善用浓墨,尤于水法有所得,画面于单纯中见丰富,在诗意中追清冷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