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大起大落的艺术存在方式
大起大落的艺术存在方式
作者:    来源:《缪斯艺术》    日期:2009-12-15

1957-1967: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起起落落

1957年,当美术家还在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感到欢欣鼓舞之时,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为此,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年中召开两次座谈会,对文化部、美协、《美术》编辑部、中央美院等单位的工作提出批评。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美术家和批评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如江丰、庞熏琶、徐燕荪、王雪涛、叶恭绰、李宗津、王逊、彦涵、杨角、张晓非、李滨声、廖冰兄、王流秋、郑野夫、刘海粟、俞云阶、景启明、张怀江、江荧、汪志杰、邓散木、丁聪等。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此时,社会所需要的艺术家的标准有所改变,不再是艺术与思想并重,政治成为第一标准。但是半推半就的美术界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跃进”姿态,据《美术》的记载: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单位于7月中旬提出“跃进一周”向党献礼的口号。对于这样的形势,很难说清楚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真实想法,但是能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可以判断的出来,这种跃进式创作并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在经历了太多政策变动之后,已经没有很多人敢于去面对了,只能像1958年在首都戏剧、音乐创作座谈会上的夏衍那样,说着“现在是‘逼上梁山’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逼我们非以革命的脚步赶上去不可!”的话。但面对“多快好省”的创作指标,我们还是可以听到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要多、快、省就不能求好,求好就要少、慢、费。1959年,老舍也在《规律和干劲》的发言中委婉的指出,“文艺创作自有它本身的需要,不能专凭摩拳擦掌就写出作品来”,“跃进计划应当数量与质量兼顾,规律与劲头平衡,在题材上力求百花齐放”,而这在当时是一种受批判的观点。

说到这里,首先要提的就是新壁画和下厂下乡。力群在文章中写到,“继年画、连环画之后出现了新壁画,这是美术上的一件大事”,“哪一个美术家看轻了它,就说明他没有政治挂帅,就说明他的灵魂深处还有白旗。”从历史的角度看,新壁画的源头是古元、吴作人、叶浅予、王式廓、黄永玉、侯一民、程十发等画家的下厂下乡,但其决定性动力是1958年4月20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在讲话中重申了艺术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政治挂帅、群众路线、民族形式、双百方针、勤俭办事、党委领导。而壁画运动中最早的典型就是河北昌黎,仅用3天时间创作了164幅壁画,出现了“墙壁粉刷白,诗画满墙山,户户六面光,村村大改观”的局面。从此,一场群众性的壁画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1958年底,“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王朝闻、蔡若虹分别作了《工农兵美术,好》和《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从生活中实践中提高创作思想水平》的讲话,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肯定了群众性的壁画创作。王朝闻说:“真正有修养的专家,不只愿意用他们掌握的丰富的知识来指导群众,而且为了做好工作,也重视认识群众创作的特点和优点”,蔡若虹也总结道:“只有生活的创造者才是最好的艺术的创作者”,“只有在思想大跃进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创作的思想水平”。新壁画运动继承了革命美术的传统,它接驳了“文革”美术中的以大批判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的表现方式,同时也连接了“文革”中期所大力提倡和宣扬的工农兵美术创作。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和艺术作品的传播与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影响始于30年代。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美术被视为现代洋艺术的经典。1950年2月,为纪念中苏两国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发表了一系列介绍苏联美术的文章:1950年8月的《人民美术》发表了门儿黑•尼度雪温的文章《现实主义是进步艺术的创作方法》,同时介绍了苏联著名画家列宾的艺术。此后有关苏联的文艺理论文章和著作不断出现。1954年创刊的《美术》用很大篇幅刊登苏联的美术作品,其中有《“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油画)、《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别墅》(雕塑)、《列宁在工作中》(素描)等。从此,《美术》每期都会发表有关苏联美术理论或技法的翻译文章,其中有《论绘画中的典型问题》、《论肖像画的技法》、《俄罗斯伟大的风景画家什施金》、《美术学校业务教学上的几个问题》,《绘画的构图》、《论美术家创作构思》、《论构思和制作》、《业余画家素描与绘画教材》,这些文章对于普及苏联美术理论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从1951年4月“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开始,各类苏联美术展览相继在中国展出,如“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保加斯基、谢里汉诺夫、柯杠西娜和扎已斯达的写生作品观摩会,“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苏联版画展览会”,“十月革命历史画复制品展”,“1955-1957年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等。

对苏联美术的全面引进,采用了“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走出去”是指1952至1962年前往苏联的美术教育,当时就读于列宾美术学院的有罗工柳、李天祥、林岗、萧锋、全山石、邓澍、郭绍纲、冯真、张华清、徐明华、苏高礼、李骏等。另外还有一些研习美术理论,如程永江、邵大箴、奚静之、李玉兰和谭永泰等。回国后,他们被分配到各大美术院校,进一步传播了苏联油画创作与美术理论。“请进来”是指邀请苏联美术专家前往中国讲学,比如盖拉西莫夫、扎莫施金、马克西莫夫等,其中以马克西莫夫影响最巨。1955年,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出任中央美院顾问,并举办了“油画进修班”,参加进修班的都是受过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训练、已有一定成就的青年教师和油画家,如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任梦璋、王流秋、俞云阶、秦征、王德威、高虹、何孔德、谌北新、魏传义、武德祖、汪诚仪、袁浩、王恤珠等。进修班于1957年结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其间,他还在“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和“油画教学座谈会”上作了《关于素描原理及教学问题的报告》与《关于油画技法和教学问题的报告》。自此苏式教育体系很快在中国形成,库尔贝、杜米埃、席勒、鲁勃辽夫、委拉斯开兹等艺术家也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

与此相关的就是关于“民族化”的讨论。1954年,油画家莫朴在《美术》上发表了《谈学习中国绘画传统的问题》,指出油画家也应该拿起毛笔来画画中国画,“接受和发扬中国绘画优良传统,是今天所有的画家必须重视的问题”。 董希文也认为“油画中国风,从绘画的风格方面讲,应该是我们油画家的最高目标”。罗工柳认为,这需要考虑几个问题:所利用的传统形式与所表现的内容是不是矛盾;利用传统形式的表现效果是否能超越原有基础;利用传统形式能否表现油画的长处;利用的结果群众是否喜欢。而倪贻德进一步指出,形成油画民族风格的主要因素有二:真实地描写中国人民的生活;吸收本民族的传统形式。他号召油画家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油画。与此同时,油画民族化的艺术实践也由此展开。1959年至1961年,画家潘世勋、赵友萍、张丽、董希文、吴冠中、邵晶坤等远赴西藏。1962年3月,全国美协为他们举办了“西藏写生画展”。这是现代油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画家以真实感受找到了民族化的感觉,又以各自完全不同的形式语言把这种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艺术创作,艺术批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