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查尔斯·波德莱尔, 《现代生活的画家》 ,梅恩 (London: Phaidon Press LTD, 1964)
[2]马奈·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后现代主义》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44-45
[3] 《现代生活的画家及其它评论》p.13
[4]尤尔根·哈贝马斯 “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工程”选自 《反审美》,Hal Foster编 (Seattle: Bay Press 1983), pp.3-4
[5]卡林内斯库,P21, 在这种看法中,他也提到了里卡尔多·基尼奥德《文艺复兴对时间的发现》。
[6]哈贝马斯 P4
[7]《艺术家》 P.E.Charvet编(伦敦剑桥大学出版 1972) P52
[8] 查理斯·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艺术家”选自《现代生活的画家及其它评论》P1-2
[9] Charles Rosen and Henri Zerner,《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纽约:1984) P.16-18
[10]卡林内斯库 P38-39
[11]《现代生活的画家》P3
[12]见David Wakefield《诗丹莉和艺术》的“导言”(伦敦:Phaidon出版,1973)pp.19-20
[13] “浪漫主义:永恒的革命”摘自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十九世纪的神话》(纽约: Viking出版)P19
[14]卡林内斯库,pp.41-42
[15]卡林内斯库 p.4
[16]沃尔特·本雅明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波德莱尔”,pp.92-94
[17]沃尔特·本雅明,“查理斯·波德莱尔,资本主义鼎盛期的诗人”,《文集》,卷一 pp.582-3,引自Heiga Geyer-ryan的“违背事实的复制品:沃尔特·本雅明的历史哲学” 选自《幻象与蓝图:二十世纪早期欧洲的先锋文化与激进政治》 Edward Timms and Peter Collier编(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 1988)pp.70-71
[18]波德莱尔,“1859年沙龙”刊自 《艺术与艺术家文集》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2)
[19] 同上 p.297
[20] 《现代生活的艺术家以及其它评论》 p.204
[21] 沃尔特·本雅明,“波德莱尔思想的主旨”选自《启蒙》,Harry Zohn译,(纽约:Schocken Books,1969)pp.155-157
[22] 彼德·贝尔格 《先锋派理论》,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苏达大学出版, 1984) 第三章“资产阶级社会艺术自律的问题”,pp.35-54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
Charles Baudelaire,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onethan Mayne (London: Phaidon Press LTD, 1964)
查理斯·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艺术家”选自《现代生活的画家及其它评论》,Jonethan Mayne编,(London: Phaidon Press LTD, 1964)
Baudelaire, Selected Writings on Art and Artist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E. Charv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波德莱尔, 《艺术与艺术家文集》 ,P.E. Charvet 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2)
Jurgen Habermas, "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 in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 Culture edited by Hal Foster (Seattle: Bay Press, 1983) pp.3-15
尤尔根·哈贝马斯 “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工程”选自 《反审美:与后现代文化有关论文》,Hal Foster编 (Seattle: Bay Press, 1983) pp.3-15
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马奈·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后现代主义》
David Wakefield, ed Stendhal and the Arts (London: Phaidon Press, 1975)
大卫·沃克菲尔德编,《诗丹莉和艺术》 (London: Phaidon Press, 1975)
Charles Rosen, Henri Zerner,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the Mytholog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84)
查尔斯∙罗森、亨利∙泽讷, “浪漫主义:永恒的革命”摘自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十九世纪的神话》(纽约: Viking Press, 1984)
Moshr Barasch, Modern Theory of Art, 1, from Wincklmann to Baudelaire,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0)
《现代艺术理论——从温克尔曼到波德莱尔》 (纽约 伦敦:纽约大学出版 1990)
Peter Büger,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彼得·伯格《先锋派理论》,(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苏达大学出版, 1984)
Renato Poggioli,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列纳多∙博奇奥利,《先锋派理论》(剑桥 MA: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
Hugh Honour, Romanticis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9)
修∙欧纳《浪漫主义》(纽约:Harper and Row, 1979)
Hayden White, "Romantic Historiography" in A New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edited by Denis
Holli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632-638
海登·怀特,《浪漫主义编年史》 选自《新法国文化史》,Denis Hollier编(剑桥MA: 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pp.632-638
Walter Benjamin, "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 in Illumination, trnslated by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pp.155-200
沃尔特·本雅明,“波德莱尔思想的主旨”选自《启蒙》,Harry Zohn 译(纽约:Schocken Books, 1969)pp.155-200
作者后记:
这是1993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用英文所写的一篇论文。感谢王志亮把它翻译出来,发表在这里。
波德莱尔生活的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正是都市经济发展,中产阶级迅速成为社会中坚的时期。而中产阶级(bourgeois, 即我们所说的资产阶级)文化,也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主力。艺术市场和私人收藏开始膨胀,在艺术趣味上,中产阶级的庸俗审美趣味主导着艺术市场和消费。而这正是波德莱尔所批判的对象,也是他提出现代性和现代美学的前提。虽然,他提出来的是审美问题,但是,实际上,他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我感觉,中国目前的艺术状况以及社会结构与波德莱尔时代的法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当然,中国的状况可能更为复杂,因为还存在着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今天重新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或许对我们的当前的创作和美学批评有所启发。
高名潞
2007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