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林风眠 30年假画局
林风眠 30年假画局
作者:    来源:《Hi艺术》    日期:2010-04-27

潘其鎏

根据加拿大版林风眠一书中郑胜天(郑据说是陈秀丛购买林风眠作品的中间人)的文章可知,潘其鎏于1947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1950年底休学回到上海,次年林风眠也离开学校和杭州,从此没有回学校任教,在此后的多年的时间里,潘成为林经常在艺术上指导的少数学生之一。在师生之谊之外,两家人关系也非常亲近。陈秀丛的100余幅林风眠作品恰好来自于潘其鎏。(经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在各类公私收藏中源自潘及其直系亲属进入市场的林风眠作品有超过400幅之多,后文还会提及),那么潘何以拥有如此众多的林风眠作品呢?要知道林风眠在1977年获准赴香港定居时,随身携带的作品也仅仅四十来幅,而林风眠任职多年的上海中国画院于1979年获得林风眠书面捐赠代管画院的历年作品之总和也仅105幅,其中油画仅3幅。(这一系列作品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作品和林曾任职的上海美协的数十幅作品是林在国内仅有的直接来源于艺术家本人的成规模的收藏。而且有说法认为当年林甚至是以捐赠作品为前提获得去香港的许可。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林风眠在文革开始后由于怕作品给自己带来灾难,曾经亲手撕毁多年创作的上千幅作品,并经由马桶冲走。(但这并没让他幸免于难,1968年至1972年林风眠还是因为“通敌”的罪名被监禁长达四年之久)显然,潘保留如此多的林风眠作品并且可以顺利进入市场一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

在这本加拿大版的林风眠画集中,潘其鎏讲述了作品保管的一些细节。这些情节如同电影般富于戏剧性,大意是A.潘代为保管了部分作品在自己家中B.在林先生家中的阁楼上藏匿了部分作品 C.造反派抄家并未针对作品。因此潘从造反派封存作品的樟木箱中取走了作品。对于仰慕林风眠的收藏家和画廊业者,这些说法无疑都非常有影响力,尤其是,在林风眠先生去香港之后,潘家通过“换房”获得林风眠上海南昌路旧居,更成为潘可能保存林风眠作品的强有力佐证。
在加拿大版的林风眠画集中,收录了林风眠给潘其鎏的一些书信及生活照片。确实可证两人关系一度十分亲近,林至香港后曾寄照片及画作给潘,据潘的说法,潘1981年留学美国,还得到了林风眠经济上的支持。但是林与潘多年的师生之谊及患难交情似乎在1981年之后嘎然而止。从1981年直至1991年林风眠去世,二人再无任何来往,其原因令人费解。潘在文中对此一笔带过“几年间寄了很多信件给他,都没有得到回信,我相信不是地址错误,而是因为他已经看不到我们的信件了”。言外之意是有人“屏蔽”了潘与林的交往。那么,林身边还有谁有这权力呢?林只身去香港,妻女远在巴西,身边唯一的亲人是义女冯叶。那冯叶与潘究竟有怎样的矛盾,甚至可以让林断绝与潘几十年的友谊呢?

冯叶

从林风眠年表上可知,1977年林风眠定居香港的第二年,义女及学生冯叶即前往香港照顾老人起居,当时林已79岁。冯叶父亲是同济大学原建筑系主任冯纪中,母亲席素华随林风眠习画。在水天中先生文中提到林入狱后“公安人员询问他时,问他有没有亲人在上海,让亲友送衣服来。林风眠想来想去,说他没有任何亲友在上海,如果要找人送东西来,只能请席素华代劳。”席素华母女均跟随林风眠习画。从冯席夫妇同意独生女冯叶前往香港照顾林风眠晚年起居这一细节可见两家关系非同寻常。而冯叶从1978年至1991年林风眠辞世这十多年跟随林风眠的经历也使其成为知晓秘密最多的当事人。

写这篇文章的“难处”在于我很难接触到我希望接触到的当事人比如马维建、陈秀丛、潘其鎏……所以我必须以文献作为基础,再多方面寻求事实的佐证。当我再次翻阅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林风眠之路》时,发现了一些更惊人的疑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当代艺术,收藏,林风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