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体的探路
回归十年,从主体批判意识出发的个人艺术创作,可从女性自主意识为主的展览或书写中找到,尤是2000年由文洁华编写的《自主的族群:十位香港新一代女性视觉艺术家》以及去年在艺术中心举行香港与中国、英国艺术家联展的《酷/爱身体》。直至去年的8月,由潘大谦、刘建华等策划的《零坐标的疆域》展览,相信是一次对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明正探路。十四位香港和台湾艺术家,透过作品创作和研讨,探讨文化身份主体性的议题。尽管这是殖民时代没有好好处理的问题,但那怕诸多因素的阻挠,主体意识的燃烧和实践,实在是进入后殖和解殖的必经之路。
在香港回归十年前后,香港、国内、英国曼城前后纷纷举办展览。除了香港官方歌舞升平的庆祝展览和活动外,其他的展览是要找出香港的转变图象?或是重顾中心对他者的想象?立足当下,本地的艺术工作者也认真落力去响应。今年在香港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不中不英》展览,就是重点推出以广东话为香港独特语言文化的主题式展览。其中程展纬的作品“学习广东话”,自觉自我语言被消解,透过解域化方案建构语言的快感和欲望,让亚洲人或外国人仕学习这种边缘性语言,尽管是沟通失效,还是呈现一种自身语言跟外来语言相遇时的普遍性距离感。对此宫绮云认为此作品表达广东话在领域上被殖民或全球化英语消解中产生的憎恨或失落,不论是借自本地人或外国人的口,我都深感到用广东话发声的不可能,或是逃离殖民中心多域语控的困难。事实上,不单是语言,对历史、文化的自主权,经过天星、皇后两役后,艺术家、文化人大抵也经验到一直被夺去的东西抗争的难度。
2007年7月1日在土瓜湾牛棚艺术村举行的“Talkover/Handover 10年回归前后话”的展览研究计划,可说是一个建构香港视觉历史的实践起步。亚洲艺术文献库趁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公开搜集关于九七前后的艺术资料,并邀请了十二位回归时期活跃的艺术家,再由他们各自邀请一位现活跃于香港的艺术家和工作者进行对话,表达十年前后对个人、社会、政治、艺术等的反思。而参与是项研究计划的艺术家,将会把对话延伸,以独立或组合方式,透过不同媒介、素材的作品,在艺术村的1a空间展出。
事实上,该会的研究员魂游在去年已对香港当代表演艺术的发展进行过一项研究,特别采取艺术家口述历史的方法,然后进行脉络的书写和对表演艺术类型作出量化分析,对于进一步历史质化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参考的资料。是次展览计划再以对谈方式,追踪近十年的香港视觉艺术的发展脉络,可为前提的艺术历史文本以及本文作出补充和修正,而更重要的是,是项计划强调主体发声的重要性,从艺术家自身出发,对个人创作与各方面的整合,透为自我表述和批判论述,进行主体书写历史的实践。
与此同时,刘建华今年5月至9月进行“艺书港艺史”计划,邀请九位艺术家一起探究香港历史的书写和论述方法,相信对书写历史的方法会作出更深层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