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寻找中西相融的大传统——张晓凌对话何家英
寻找中西相融的大传统——张晓凌对话何家英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6-11

张晓凌(以下简称张):中西相融是一个世纪性的课题。不管你持何种文化态度,也不管鼓吹何种主义,即便是极端文化保守派,或极端的民族主义,也无法不在这一历史前提下来确认自己的文化主张或立场。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宿命吧!像黄宾虹、齐白石这样的在传统中由旧翻新的大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宿命。黄宾虹对西画外光的借鉴,对印象派点彩式用笔的兴趣,齐白石对西画光影素描的吸收,都是较好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相融"是历史的必然性课题。最近几年,开始有学者质疑这一课题的合法性,理由很多,比如中国画传统有足够的再生能力,不需借助西画;"中西融和"会侵蚀中国画的纯粹性等。重新寻找传统的血脉、文理是不错的,但以此否定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融和"的成果是很难站住脚的。我们可以评价历史,但无力否定历史。对于你来讲,你的绘画基本上以西学为基础,在中国笔墨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可以说,"中西相融"在你的画面上不仅成立,而且比较完美。你提出的"衡中西以相融"中的"衡"字如何把握?

何家英(以下简称何):这个"衡"字我不去教条地理解,不会过多地咬文嚼字,实际上也没有办法去平衡里面的比例,它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我这个时代,所学的文化本身就是中西结合的,所以没有办法逃避西方文化的影响,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血液里面必然的成分。这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弱点,但同时也正因为西学的介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西方的东西,回头再看中国传统的时候,就感觉中国传统的东西越看越好,奥妙无穷。这样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自然的,不是我今天学油画,为了把油画民族化,加点线条就民族化了,也不是说我本来是画中国画的,加点明暗就西洋化了,不是这么简单的关系。在我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是冷静地来看待、来衡量和比较的,把中西绘画和中西文化纵向、横向的比较之后,我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我认为两个传统中都有十分可贵的遗产,不可以丢弃,它是一个人类根本的东西,它蕴涵着人类终极价值观和生命意识。可是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清晰地去判断历史与传统,并且根据当代艺术潮流来做一个比较,最后判断出来应该怎样。我学习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没有思想的过程,只是一种爱好,一种信念和理想,就是喜欢画画,想表达人,画人的形象。所谓画人的形象的观点是西方的,从西方油画强调人的形象发展过来的。从五六十年代到十年动乱,都一直在强调形象,解放以来的人物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学习的东西。徐悲鸿、蒋兆和、黄胄,他们是从西方学了一些东西,注入到人物画当中,然后带动整个中国美术界,在人物画当中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从格调还是气息,都是新中国的新的创作方式,决不陈旧,是符合时代的,它和重新创造中国形象的时代精神,和中国人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意识,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相吻合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徐悲鸿、蒋兆和、黄胄这几位艺术家所提倡和实践的"中西融和"是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这个课题的潜力非常大,可以一直探讨、研究和实践下去。

张:一百多年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受,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所谓被动的一面,指的是在列强经济、军事强势下的文化殖民;主动的一面,则是指中国的知识阶层在西方文化中发现了我们业已丧失的具有活力的文化元素,如人本主义、人的主体性、人文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等。是不是我们传统中就没有这些元素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先秦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儒家的"仁"与道家的"道","仁"即"人",在世俗社会中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道"即人类的终极关怀。我们的科学在清以前一直保持着优秀的传统,在西方中世纪一千年的历史黑暗中,中国的科学理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文艺复兴的产生,中国科学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为何向西方学习,是因为这些传统自清以来几乎丧失殆尽,除了向西方学习,难道还有别的选择?所以我对你所提出的在东西方文化融和的基础上将产生一种大传统的说法很感兴趣。你自己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命题?

何:两个传统的融和一直是我这么多年思考的问题。中国的艺术传统,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文化精神,这包括诸多方面。中国艺术的"玄学性"和对道的体悟是艺术上极具意味和魅力的东西。而它的笔墨表达在人类文化史中也别具一格,这都使它与西方艺术明显区别开来。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这种哲学延伸到艺术上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很强调对自然的学习,对自然的领悟;它表达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许多优秀的中国画都是天人合一的,这是中国的好的东西。西方文化的内核主要指人文精神。西方艺术一直是以人为重要题材的,极为注重对人的挖掘和表现,这是西方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再就是西方在不断地追求个性,勇于认识和发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如果我们能够有机地把西方传统和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肯定会极有利于我们的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对人的尊重,对人的认识,对人的表达正好弥补了宋元至明清对人的认识的薄弱环节。这对我们的艺术,甚至对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精神都极为重要。二是,中国概念的东西太多,比如在绘画上的程式化,这种东西不但是过去中国画失落的重要原因,也是现在中国画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提倡西方的人文精神,也是改变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过于强调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用人和人的存在表达语言,实际上应该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达世界,而不能反过来。反过来,你就只是在弄那点笔墨,越玩弄越死,必然穷途末路。再有,西方勇于发现的精神是我们最为缺乏的,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一个是经典性,绘画不能仅仅停留在玩味上,而是要揭示人或事物的本质,这与传统的中国画有区别,也是现代中国人所需要的。最后是表现手段,西方的手段会大大加强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度,而中国的审美格调,又会克服西方的一些不足。通过这些方面的相融互渗,中国画会获得一个更大的文化视野和表现力的传统。

1 2 3  下一页
关键字:张晓凌,何家英,中国画,笔墨,传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