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走出去
汉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形式,要想走出去,遇到两个大困难,第一大困难,我们的教学方法陈旧,教惯了中国的孩子,也去教人家的孩子和成年人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我们各个方面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外国人学汉字畏难,认为汉字难学。他们写惯了拼音文字,再写我们的笔画,当然难。其实,我们用惯了方块字,表意的文字,再去学阿拉伯文,去学拉丁语系的文字,难不难?一样难。关键还是要下功夫。
第二,开始的时候认字,一个一个认,确实要花工夫,但是掌握了几百个汉字之后,就可以组词,后面就变得容易了。与之对比,我们学字母容易,但是后面学起来却不轻松。他们难难在后面,我们难难在前面,大家打个平手。汉字走出去,是随着汉语走出去同步进行的,所以推动汉字走出去,两岸要联起手来。
汉字现在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要进入百姓生活,我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比如汉字可以做出很多的产品,比如绣一个古代的福字作装饰,当然还有很多艺术的方法。这方面,我国台湾在文化创意上启动得早,积累了一大批的人才和经验,而大陆的市场,大陆现在对文化创意的渴求,刚好双方可以搭起桥来。让两岸的文化创意进入到汉字的领域,让汉字作出让中华民族子孙、让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产品,进入生活,这也是汉字走出去的很重要的方面!
海峡两岸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在汉语、汉字以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速度和规模走向世界的时候,海峡两岸还是各用其力、各立门户、各唱各的调,就会造成兄弟之间的隔膜。汉字走向世界,两岸应该合作,因为它超越了政治、历史,要兄弟相和,“以和为贵”。这个时候,中华文化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和尊重,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发展。汉字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一个形体,一种线条,而是饱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爱憎。书法和艺术是最没有边界的,汉字艺术可以让两岸的同胞心贴得更紧,这伟大的意义不言而喻。
汉字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么说都不过分,而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未知。所谓未知,并不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是尚需科学的论证,进一步分析它的成因、规律,这些工作,现在的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已经在琢磨,但是进一步丰富、解开很多的谜团,还有待后生!
林谷芳
我到大陆,已经有170多次了。台湾同胞,除了台商,像我这样的,我不敢说绝无仅有,但肯定屈指可数。1996年我从青海回去的时候,台湾的报纸记者问我,为什么常跑大陆?我说我想印证我生命所学的真实与虚妄,想看看实际的中国和书本上有什么差别。等我来了之后,除了这样的学问和生命的印证之外,大陆各地不同的风貌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到现在还乐此不疲。
对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常常说中国文化其实有一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特质:它是一元性与多元性并存的一种文明,一元性是指我们有着共同的儒释道文化,有着共同的基理的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而说到多元性,则使我想到我们的地理文化。如果我们不用汉字,中国的地理远比一个欧洲更复杂。地理文化的差异也带来一种隔绝。
1991年我曾在台湾招待过西安音乐学院的一位作曲家。他呆了一个月,要离开台湾的时候,非常客气地对我说,林老师,是不是你们台湾人每一顿菜都加糖,我说对啊,我知道他对台湾的饮食不习惯,就带他出去吃了陕西风味的麻辣火锅,他的眉头开始舒展,终于讲了一句话:原来台湾也有好东西可以吃。其实就口味来讲,西安和台湾的差距远远大于某些欧洲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我们为什么能够一统?除了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之外,还来自共同的信息载体——汉字。正是因为有了汉字,从而使我们在文化的传承沟通上了无障碍,还可以通上下五千年历史,台湾“文化总会”的刘兆玄会长在长沙马王堆对着帛书念文字的时候,身后的外国人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告诉外国人,中国的小孩子也可以念,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难以想象,如果我们用的是拼音文字,又会是怎样的面貌?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离不开汉字这个载体。我们要借助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自身的处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
汉字的艺术性
提到汉字,我们会想到书法艺术,书法对于生命、对于艺术的意义,不用我赘言。汉字本身具有艺术性或者生命性、励志性,这其实在我们当代人面对这个繁嚣时代的时候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年轻的时候,我对于“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嗤之以鼻,后来发现这句话真有道理,毛笔尖端是如此敏感,看看笔触中间产生了哪些问题,我们修正一下,心也就正了,过去写毛笔字,本身就是一个修养的工夫。
你想汉字如果不是独立的存在,不是这样形象的存在,我们可不可能写出唐诗里那么精炼的对仗,我们可不可能做到“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意象鲜明的文化表达?我会打一个问号。在台湾有人谈论禅宗。有时我想为什么中国的禅学家对禅的哲思会跟印度有很大不同,以至集大成?这跟中国文字的多义、弹性、暧昧乃至朦胧都有关联。有人觉得这是汉字的缺点,但它不同于拼音文字靠时间、靠语言连续性的阅读才能解读,而能图像式地直接认知。汉字这种特性使它在艺术发生上,有着分析乃至归纳的方法所不能及的长处。奥地利一位科学家的专著《一个物理学家的宇宙观》曾提到科学家需要有艺术家的能量,其中有一点就是直观,而不是用逻辑,艺术的创发更是如此。汉字于此有优点。
汉字还有跳脱性。比如我们说“在运动比赛中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这两句话都是指中国队赢了,“胜”和“败”是两个相反的动词,意义却一样,这超越了一般惯性的认知,使中国人在日常的哲学里面显现了其高明之处,而这和汉字有着必然的关联。这其中还关涉文化特质的问题。台湾在巴黎演了京戏《美猴王》,我们邀请法国记者做报道,但他们不理解演员为什么时不时翻几个跟头。我从两个角度解释了这个特质,一个是从历史文化,中国戏曲传统演出环境是个开放剧场,观众来来去去,我们会耍个特技吸引观众注意力。第二,中国戏剧结构不是单一线性主轴的思维。通过解释,他们为东方的文化特质所深深吸引。
“两岸汉字艺术节”对于两岸文化的交流有意义。海峡两岸的分隔是一个历史的特殊情境造成的,我们回到基点,也会发觉这个特殊性,不会障碍到普遍性的存在。海岸的分隔的确有悲剧性,我们可以把悲剧化为能量,互相参照,也可以取彼此的长处。
我有一个感慨,过去我们国势衰弱的时候,很多人对汉字提出质疑,觉得它不科学,非常的繁琐。甚至在20年前,还有人在提出废止汉字的说法,而现在这种呼声还部分存在。事实上,问题不在汉字,而在于我们自己的认识。让我们更多地认识汉字,认识自己的文化。此外,我们不可能永远只在老祖宗的遗产之下过日子,作为一个当代人,有发扬文化的使命,也就是我们面对世界、面向当代,要找到一个两岸共同的着力点和很好的前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