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对我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面太强烈了
对我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面太强烈了
作者:刘莉芳    来源:《外滩画报》    日期:2010-06-02

B:你在“文革”中的童年非常快乐?

S :那当然,肯定。这与我自己比较能超越纯粹的自我体验有关系。在“文革”中,我家也被抄了。如果我从纯粹的计算个人得失的角度体会这事,抄家对我不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吗?但是我莫名其妙地有种快感,一种束缚解构了,自由了。不然你过去的家底也是包袱。我家早年有些家底,细软、精装书、八仙桌、质量很好的龙椅,这些东西被堆在院子里付之一炬。我父亲很积极地参与抄家,自己看哪些东西应该被烧掉。身外之物付之一炬,我觉得我父亲在这方面是有大智慧的。

我父亲早年是医生,“文革”中,他画主席像,拍照片,后来成为职业摄影师。我的好多邻居被打成反革命。我亲眼看见红卫兵拿着三角带抽人。像我家这种背景,如果不是这种态度,搞不好就被打成反革命。

B :你父亲是知识分子?

S :你的意思是我父亲没有气节?实际上我父亲很单纯。我父亲反而很同情那些红卫兵。后来,他策划了很多“抗大”展览、“文革”展览,讴歌毛时代祖国山河一片红,在这方面他很积极。某种程度上,我父亲和他自己过去的成分叛离。他比较童真,没有深刻地思考集权政治有多大的危害,看到更多的是如火如荼的时代洪流,红卫兵的热情,创造一个新世界、砸烂一个旧世界的冲动。我也是一样,在这方面,我受我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就画主席像。

另一方面,“文革”对我是有阴影的。抄家时,我才五六岁。他们敲锣打鼓地来抄家,“咚咚咚、咚咚、咚咚锵”,从那以后,我一听到这个鼓点就立刻心力衰竭,好像精神分裂。回想起来,有时我碰到特别热闹、喧嚣的场景,一方面很high、激动,另一方面惶恐,精神像要崩溃了。

这是怪圈。对我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面太强烈了,当然也矛盾,确实存在恐怖的一面。

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体系里自我颠覆

B:在UCCA 的展厅墙上,一面是红色作品,另一面是灰色作品。两种颜色是否是你两种心境的纠结?

S :你说的这个当然是无意识的心理分析。红色是2003-2009 年断断续续画的,比较喜庆热烈,激发我的兴奋灶。黑白和我比较有距离,是2009 年以后画的。

B :你画的工农兵脸部模糊,尽管有几张脸的原型是雷锋、杨子荣。模糊是你刻意而为?

S :就是一个气氛。无论是今天还是毛时代,生产力都是挥之不去的问题。所有的社会思想家都关心如何改变社会劳动,是老牛破车呢,还是有效的工业流水线呢?这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说,没有劳动的人生是罪恶的。这是西方文明的传统理念。一个人活着就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你的人生流水线上成为一个熟练工种。他还说,没有艺术的劳动是野蛮的。

人是需要情趣和想象力的,越是看社会底盘越能看出社会的文明水平。今天用什么样的价值观面对劳动?仅有数量化的考量。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纳入流水线的劳动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自然劳动,人们的人文空气是窒息的。但是在毛时代的工农兵是有人文生活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文革”时有一首歌《我为祖国献石油》,“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工业技术好比是一匹骏马,骑上它,它可以载着你徜徉在原野上,骏马奔驰走边疆。然后骏马变成烈马,你被甩下来,被拖着跑。高度发展的社会让人忧虑。

肖像越模糊越能克服理性主义的绝对性,又符合批量生产的基本逻辑。工农兵系列作品很工业,是批量生产的。工农兵是一种中国语言。毛泽东话语绝对是中国特有的亚洲式的表达,既不是理性主义,又和工业产品不矛盾,这是我选择它的根本。

就像“流行艺术家之王”安迪·沃霍尔的表达,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就是机器的作品,所以我不要成为一个人,要成为一台机器,数字是今天唯一的真实的逻辑。沃霍尔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消费时代的表达逻辑,这个语法是由他制定的,是建立在工业流水线的逻辑之上。

B :你其实已经落到那个套里了。

S :我是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体系里颠覆标准化和批量生产,而且你必须利用和这个逻辑有关的语言才能颠覆它。如果拿唐诗宋词来,在这个空间里达不到抗衡的功率。

马克斯·韦伯说得很好,在合理化铁笼里没有幸福,但是这就是唯一的现实,没有办法,逃脱不了。所以我们质疑先进技术,但不是要摧毁先进技术;否定技术决定论,但不否定技术本身。

回来交待工作

B :你刚才说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给人窒息感,这和你之前8 年远离绘画有关吗?

S :那当然。当时我画《绝对原则》就是感觉挡不住。我画的网状结构就是希腊理性,十字架就是希伯来精神,当然这完全是直觉画的,严格说来我自己没读那么多,当时还没有总结出“两希”,但是图像画出来感觉对。此前我实验画了很多,一直在找,突然画出这个东西,我觉得成了,OK,我要的就是它。那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你别无选择的现实。

我一个建筑师朋友对我的画的评价让我印象很深,他说,你不喜欢这个东西,你恐惧它,画得像黑洞一样,但是你没有办法,所以你把它叫作《绝对原则》。当时不只是我一个人,我的哥们王广义、任戬,杭州的张培力、耿建翌,他们都体会到合理化铁笼的到来。比如王广义的很多油画都打上黑格子和红格子,这都是工业流水线的预言。

B :你从去年开始比较多地举办个展。

S :好像有点“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意思?没有那么严重。那8 年在摸索、储备,储备得差不多了,当然就会有能量输出。艺术家的理想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今天这个环境里,为人民服务恐怕不是唱高调,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怎么说呢?我回来要怎么样?秀自己吗?在江湖上兴风作浪?不是,就是很自然地,你要工作,陈述你自己,就像一个科学家通过一个电子显示屏陈述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作一个交代,对社会作一个交代。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舒群,89年,后现代,王广义,当代美术史,北方文学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