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吴冠中艺术的精神资源
吴冠中艺术的精神资源
作者:江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9-16

(二)梵高

梵高,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疯子画家”,在吴冠中心中有如艺术的圣徒。他苦难而短暂的一生所燃放的艺术光华,照耀和炙热了青年时代吴冠中的心灵,也在他后来的艺术精神历程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观其性情中那如火如荼的一面,思想中那悲剧受难的意识,似乎带有着梵高的影子。

他曾写过两篇情感炙烈的文章专门介绍他心爱的梵高,坦承自己的热爱与崇敬之情。他说:“从青少年学画时期起,一见梵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20]“作品中强烈的感情与活跃的色彩如燃烧的火焰,燃烧着读者。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从此偏爱他,苦恋他,愿以自己年轻的生命熔入他艺术的光亮与炽热之中!”[21]并承认“每当我向不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并进而分析梵高作品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其绘画本身的美之外,“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形式美和意境美在他的作品里得到自然、自由和高度的结合……几乎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了作者的心脏在跳动”,“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灵魂”。[22]

1949年,留学巴黎的吴冠中打算回国。异国求学,绘画视野与油画技艺均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内心却越来越感觉自己像是生活在真空里,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落寞,思乡之情日甚。梵高给弟弟提奥书信中的一段话尤为打动游子的心: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心回到故土去长成大树。在他回国前写给老师吴大羽的信中,他表示:不愿以自己的生命“来选一朵花的职业”,他认为绘画“应该能够真真切切,一针一滴血,一鞭一道痕地深印当时当地人们的心底,令本来想掉眼泪而掉不下的人们掉下了眼泪”。[23]而看他对梵高绘画的评价:“凡是体验过、留意过苦难生活、纯朴生活的人们,看到这画当会感到分外亲切,它令人恋念,落泪!”[24]这不正是他当时所向往从事的艺术方向吗!1950年夏,吴冠中登上返国的轮船。

世事难料,回国后,吴冠中进入了他人生和艺术的“炼狱”阶段。在那个非常年代,他的人物画无论如何都得不到认可,被批为形式主义和“丑化工农兵”,想搞苏弗尔皮教授所说的震撼社会、撼人心魄的“大路艺术”完全不符合形势。于是,只好改走羊肠小道,走独木桥,改画风景,在风景中抒发自己对民族、土地和人民的情感,所谓借景抒情,印证了王国维的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革后期,吴冠中在河北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由于长期遭受疾病和恶劣环境的折磨,心情郁闷而绝望。为寻求解脱,艰苦劳动之余,他竟以一种自杀般的忘我方式疯狂画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中,他发现了平凡的土地和庄稼当中蕴含的艺术之美,还发现了他一直热爱的梵高。他回忆道:“70年代初我在农村老老实实劳动,朝朝暮暮生活在高粱、玉米、南瓜地里,眼前不会出现奇特的景象。但有一个秋天,却在地里发现了梵高,梵高曾在泥土上画满了的那种矮矮‘向日葵’。没有那么大的向日葵,我认不出这是什么植物,农民说这是胡萝卜结种子了。呵,胡萝卜在其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会结成如此硕大的果实!”[25]

想象画家不顾性命地在农村的地头田间疯狂画画,此情此景与他所崇拜的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田野疯狂作画何其相似。后来在回忆这段生活的时候,他谈到了当时的情状:“我很珍惜这批在烈日照射下站在田间画的庄稼群像,当年作画的时候,也曾体味过梵高心中燃烧的火焰。”[26]

不过,比梵高幸运的是,画画最后神奇地治愈了吴冠中的病,拯救了他的生命。而他热爱的梵高,在1890年疾病发作时,开枪将子弹射入了自己的身体。临死前,他对弟弟提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

2000年,吴冠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是:“我想我远远没有成功。如人们认为成功,那么就用五个字概括吧:苦难的机遇。”[27]

苦难让梵高在艺术中获得超越,苦难也铺就了吴冠中艺术生命的底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吴冠中,艺术,精神,资源,鲁迅,梵高,石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