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江的素描、版画和水彩画艺术创作,是当代中国写实绘画的典型代表。他的艺术创作专注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主题,一直坚持写实主义,以素描为造型基础,直面人的本真生命。他三十年来三十多次深入藏区生活现场写生,满怀眷恋的深情捕捉高原之魂——藏族人民的精神,追求人物灵魂的肖似,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藏族人物朴野纯真、亲切感人的精神肖像,也逐渐形成了自己质朴淳厚、刚健沉实的绘画风格。吴长江的艺术创作不仅带给我们深醇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写实艺术的当代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深度思考。
写实的生命
吴长江1954年9月生于天津汉沽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他虽然没有书香门第的家学渊源,但父母却遗传给他极其宝贵的普通劳动者的朴实性格和坚强毅力。他从小爱好绘画。小学美术教师姜宗芳曾给他看过徐悲鸿、伦勃朗的画册,他爱不释手。1973年至1976年他在天津艺术学院附中学画,在邓录高、李家旭、傅以新等老师辅导下打下了素描、速写、水彩等绘画基础,毕业创作是版画。1976年至1978年他任天津艺术学院工艺系基础课教师。1978年8月,他考取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生,在李桦、古元、王琦、伍必端、庞涛、罗尔纯、李宏仁、宋源文、谭权书等教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严格、系统的版画技法和素描造型训练,加之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对写实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也日益深入。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写实绘画的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和中国写实绘画的奠基人之一徐悲鸿,是倡导写实主义的一代宗师。“写实主义”(realism)原属于西方艺术的术语,直译应为“真实主义”,后来译为“现实主义”(由此引起各种歧义),泛指一种准确而客观地再现事物的愿望,拒绝因袭的程式化或理想化,偏爱追求真实的态度,往往关注底层生活或普通人的活动。首字母大写的“写实主义”(Realism)特指19世纪欧洲特别是以法国画家库尔贝为代表的艺术运动,其特征是反对传统的历史、神话和宗教题材,关注非理想化的现代生活情景。库尔贝说:“绘画在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必须应用于真实存在的事物。”[1]徐悲鸿的写实主义与库尔贝的写实主义不尽相同,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基于透视学、明暗法、人体解剖学等科学方法的写实技法,但徐悲鸿也知道写实主义的精神内涵应该接近大众。我们一提写实主义就说写实主义“科学”。其实,写实主义不仅科学(追求真实),而且民主(接近大众),这恰恰符合中国“五四”时期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现代启蒙精神,因此写实主义在中国的流行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中国经过近百年西式美术教育,写实主义已经内化为中国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被大多数中国艺术家接受,也培养了中国公众普遍欣赏写实艺术的社会审美心理习惯。延安时代毛泽东号召文艺家深入生活,为工农兵服务,促进了中国写实艺术的民主化、大众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写实主义(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化的“革命现实主义”)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以中央美术学院画家群体为中心的中国写实画派,创作了一批以写实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但当时也有些作品流于公式化、概念化,不是反映现实而是粉饰现实。“文革”时期封建(文化专制)与迷信(个人崇拜)盛行,所谓“革命现实主义”沦为极左政治宣传的工具。“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画风,针对“文革”时期的封建与迷信,恢复了“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的启蒙精神,恢复了写实主义的本来面目。1978年吴长江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跨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在思想解放的文化氛围中,他对写实主义的绘画技法和精神内涵理解得越来越深刻,把握得越来越全面。因此他的艺术创作一直坚持写实主义:在技法层面上坚持以素描为造型基础,直接师法造化,现场写生;在精神层面上坚持直面人的本真生命,特别是直面普通人的本真生命。
吴长江是徐悲鸿强调素描造型的艺术教学体系的忠实践行者。他从小喜爱徐悲鸿的素描,服膺徐悲鸿的人格和艺术思想。2009年他受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称徐悲鸿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恐怕也与他仰慕徐悲鸿艺术的情结有关。徐悲鸿1947年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中明确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必须有十分严格之训练,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在二十年前,中国罕能有象物极精之素描家,中国绘画之进步,乃二十年以来之事。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2]中央美术学院各系一直都把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吴长江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期间,素描成绩优异。1982年9月吴长江毕业留校任教,后来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任版画系主任6年,主要从事人体素描教学,出版过《吴长江人体素描选》(1986)、《中国素描经典画库——吴长江素描集》(1998)、《高校名家教学范画——吴长江素描艺术》(2002)、《吴长江素描集:青藏高原行》(2004)等20多种素描教材和画集,被美术院校的学生作为素描练习临摹的范本。我认为,说“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未免有些绝对,而说素描是写实造型艺术的基础则千真万确。吴长江的素描教学,继承了徐悲鸿的“新七法”特别是其中“但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的观点,非常注重“致广大,尽精微”的整体造型观。在教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他归纳出“简括、厚重、灵动、大方”的高品位素描的学术特色,总结出素描的创造性体现在深入表现对象的精神,他还独创了作为“速写的生命”的“动感主线”(表现人物动感与张力的主要运动线)概念,举例说明叶浅予、黄胄的人物速写就运用了“动感主线”。这些素描造型的基本原则,也贯穿在他本人的艺术创作当中。他的版画和水彩画都偏重绘画性,明显以素描为造型基础,可称之为素描式版画和素描式水彩画。
改革开放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出国考察的机会。1988年至1989年吴长江相继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美术学院和格拉纳达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在西班牙进修期间,他集中观摩和研究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里贝拉、苏巴朗、委拉斯贵支、戈雅和毕加索等人的油画、版画和素描原作。他进一步领悟到:“艺术历来不单是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反映时代背景,而是透过这些观照现实和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17世纪西班牙大画家委拉斯贵支、里贝拉,还有戈雅,其最精彩的作品,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恰恰是表现普通人的肖像。”[3]西班牙画家特别是委拉斯贵支和戈雅的写实绘画,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洞察人的本质的内在的表现性力量。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也有极强的素描写实造型能力,一生还创作过17000多幅版画。吴长江赞赏毕加索素描的魅力,并写过毕加索版画评论《毕加索的力量与激情》(2002)。此外,吴长江曾多次出访欧洲诸国和日本等国,参观各国艺术博物馆,在他的教学、谈话和文章中,经常援引和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和壁画,以及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油画,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韦登的祭坛画,德国画家丢勒、荷尔拜因和珂勒惠支的版画和素描,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凡·代克的油画和速写,荷兰画家维米尔、伦勃朗的油画和素描,法国画家安格尔、米勒、德加、马蒂斯等人的素描。他特别推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雕塑和素描,尤其罗丹的人体速写正是他发现的“动感主线”的范例,在他的学术论文《生命的颂歌——读罗丹的人体速写》(1999)中有非常专业、详尽而精辟的作品分析。罗丹雕塑的“塑造深度的空间体积”的造型理念对他的素描教学和艺术创作都深有启发,罗丹的人体速写那种流畅的线条与流动的水彩结合的方式也被他的水彩画吸取。出国考察、观摩和研究西方艺术原作,使吴长江从技法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印证和加深了对写实主义的认识,在他的素描教学中得以旁征博引,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也得以广采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