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静穆的存在——贺慕群绘画中的悲悯与纯真
静穆的存在——贺慕群绘画中的悲悯与纯真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2-22

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贺慕群作品时的印象,虽只是一张黑白版画作品的照片,画面上父女两人依偎在一起,简率爽利的用笔将人物的神情表现得异常生动,那种相依为命中传递出来的忧郁而深沉的情感,将我深深地打动,以至久久都难以忘怀。

后来,我与贺慕群先生熟识了,每每拜访她的画室,环顾四壁的大小画作,总还是会被感染,那些浓烈厚重的色彩,那些质朴无华的物象,以一种静穆的存在方式向你敞开着,蔬果、面包、花卉、衣物、劳动者、孩子、妇人……所有的这些最平凡普通的物与人,在某种独特的视角中展现出最本质同时又最具情感性的一面,它们是忧伤的、孤独的、脆弱的,也是温暖的、宽厚的、有力的,长久地凝视这些画面,心底慢慢地会有一种悲悯和感动产生,会有一种满足的心情滋长,想要感谢造物主的恩典,想要对赋予那生命以及生命所仰赖的必需以感恩。我真的很珍惜这样的体验,因为在今天的艺术环境下,艺术的形式与类型虽然层出不穷,花样也翻新不断,但真正能深入人的内心、影响人的心灵的作品却实在是太少了。贺慕群的作品实为其中少有的品类,它们与那些所谓的艺术主流、潮流无干,却与生命与艺术的信仰以及自然的永恒本质一脉相承,透过高度浓缩的单纯朴素的视觉形象,传达出来的是人性的悲悯与纯真。正是这样的悲悯与纯真打动了我们,让我们超越了日常的繁琐与浮躁、卑微与疲弱,让我们触摸到了一种超越事物表象的真实,这就像是一种接近真理的体验。简单的事物中蕴含着神秘与深邃,这似乎是带有玄学意味的说法,但是贺慕群的作品常常给我的正是这样的体悟。

一、生命之旅

生活中的贺慕群是一个朴实坦荡却不善言辞交际的人。她生命中经历的许多坎坷和艰难在她的言谈中常常是寥寥数语粗粗带过,细心地倾听能感觉其中的波澜起伏,却无法触及内在的细节和情态。如果想追根究底,她总是大手一挥,笑言:“过去的事情都不记得了,不好的事情我不记忆,我喜欢朝前看”。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聊得多了,言语中对往昔艰难岁月的感喟还是会流露出来,“那时日子很苦,很不容易”。而如何苦呢,她又不细说了。事实上,她是见证过大时代的人,人生经历丰富,可以说有着满腹的故事,但如果仅从朴素的外表看,还真会以为她是个不理世事的隐者。以“大音希声”来形容她,当不为过也。我这样说自是有我的理由。

下面我将简要地回溯贺慕群的人生与艺术经历,以资读者了解,所供信息则来自与她的多次交谈中“刺探”所得。

贺慕群,192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童年和少女时代在宁波度过,祖父是当地很有名的中医,性格豪爽慷慨,乐善好施,对她自小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祖父家中藏书颇丰,年少时的贺慕群很喜爱阅读祖父的这些藏书,《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就是在这个时期读完的。这样平静安宁的生活随着抗战的爆发戛然中止。宁波受到日军的轰炸,年少的贺慕群积极地加入了救护的工作。后来战事日益严峻,全家为避战乱逃到了上海。贺慕群回忆说,如果没有战争,她们全家可能会一直生活在宁波,过着安康的日子,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流离与漂泊了。到了上海以后,家里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起来。个性坚强的贺慕群,为分担家庭的困难,白天到工厂做工赚钱,晚上则坚持去夜校上课学画。做工是为了养家,学画则是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的事业,“我一直有这样的思想,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做!”贺慕群这样解释自己的学画动因。

1940年代末,贺慕群随朋友去了台北,她在台北的时间很短暂,1950年即远赴巴西。在巴西圣保罗,她生活了十多年。对于这一段经历,我们所知不多,只知道,她在巴西组建有家庭,生儿育女,绘画事业也发展得不错。她曾开班教绘画,带出了一些相当不错的学生,还在巴西有名的Sao Luis画廊举办过个展。遗憾的是,贺慕群巴西时期的绘画作品大部分散失了,很难见到,从遗留下来的少数几幅人物和静物油画中,其浓郁粗犷的绘画风貌在那时即已可见端倪。

贺慕群是1965年正式移居巴黎的。但事实上在1960年,她就曾去巴黎举办过自己在那里的首次画展。她回忆说当时自己持的是过境签证,只允许在法国停留48个小时。她的一位台湾友人带她去拜访了巴黎高等艺术学校的教授,教授们看过她的画后,很赞赏,当即同意她进学校学习。贺慕群非常高兴,因为进巴黎高等艺术学校并不容易,是需要进行专业考试的。而她居然如此顺利,一下子获得入学许可,很意外也很难得。由于签证只有两天时间,朋友就带她去找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看到学校教授们签名的材料,很痛快地就给了一个长期的签证。当时因为在巴西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所以贺慕群还是回去了,但初次的巴黎之行显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到了1965年,贺慕群处理好家庭的事务,终于可以奔赴巴黎,实现她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理想。

不过,到巴黎以后,贺慕群并未进巴黎高等艺术学校读书,而是决定走自学成材的职业艺术家的道路,原因即此时她感觉学校那些系统的技法学习对自己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巴黎的大茅舍学院是个倡导自由艺术的机构,于是她去那学习,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到那里画素描、速写与写生。很快,勤奋而才华出众的贺慕群就在艺术家云集的巴黎画坛显山露水,1968年她的油画《玩偶系列》参加法国妇女沙龙展荣获了大奖,标志着她的绘画才艺在欧洲艺术界得到了认可。随后她开始应邀到欧洲各国参加展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一位华裔艺术家的作品能在专业画廊和艺术机构里展出是很不容易的,而像贺慕群这样的女性艺术家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巴黎艺术界取得一席之地,更属不易。同在巴黎的前辈女画家潘玉良曾到她的工作室,看了她的画后说了这样的话:你走这样一条纯艺术的道路,以后会很苦。但生性倔强的贺慕群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孤独但同样也收获了喜悦与满足的艺术旅途。

在巴黎,如何生存是个挑战。职业画家要靠卖画为生,而油画在当时很难卖,版画相对来说量大,价格也可便宜许多,销路好些。贺慕群坦言当时她是为了生活去专门学习制作版画的。她说,当时有两个版画工作室,一个工作室制作的版画是抽象风格的,一个是具象风格的。她进的是具象风格的工作室。开始时不会,就看着他们做,边看边学。等把技术学会了,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作品了。第一批作品出来,老师们就很惊讶,他们觉得很好,并且还向熟悉的人表扬自己。后来有地方了,就干脆买了一台版画机器做作品。那段时间她做了很多版画,卖得也不错,可以维持生活了。或许真是天生的敏锐与才情,贺慕群的版画独树一帜,既保持了其油画浓郁厚实的具象表现之风,同时又具有版画简约概括的形式特点,成为其创作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型。

总的来说,在巴黎,贺慕群的物质生活是简单而清贫的,好在她对物质的需求并不多,能够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最初学画的日子里,常常是一个面包、一瓶水,她就可以画一整天的画。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键字:贺慕群,绘画,悲悯,纯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