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
作者:    来源:世界美术    日期:2009-07-16

结语

“知识共同体”中的学科对话、文化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公共交往行为,尽管在方式上强调个人的立场和个人的视角。对于他者而言,艺术史、艺术美学史、艺术风格史也给予他们重新审视和反省自身的视角和维度。从这一角度看,也重新肯定了艺术本身的公共价值担当,或许有一天,《艺术史》也不会被历史学家当作边缘史、另类史看待,而正当地介入正史的行列。这就看我们如何书写艺术史,创造当下的艺术史了。

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强调的“大历史”(macro-history)观一样,我们所强调的也正是一种客观的全视野、全方维知识立场。而当代艺术的谱系取向——建构“知识共同体”——的目的也就在于增进跨学科(科际整合)、跨文化(文化关系)及跨时代(互文性)间的沟通和相融,形成艺术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真正建构起一个共同的知识立场。同文化全球化一样,如果说艺术“知识共同体”的建构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话,与其被动地接受对话,不如采取一种主动对话的姿态,在参与中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在参与中争夺话语权,在参与中逐步参加规则的制定。这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38]

--------------------------------------------------------------------------------

[1] 本文获得“当代艺术与批评”学术研讨会二等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主办),2005年4月在邯郸举办。

[2] [美]苏珊•桑塔格说:“一切艺术作品都基于某种距离,即与被再现的生活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但是,信息社会则一再强调氛围、效应的重要作用。现实为我们所忽视的是,一旦趋于这种热闹,主体之间势必导致“同化”,而这恰恰违背了苏珊•桑塔格所谓的“风格即艺术”的论断,尽管其顺应了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艺术得以存活的土壤——的要求。参见:[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第1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页35。

[3] 杨劲松:《艺术的第二种态度——论当代艺术与教育的转型》, 见:《二十一世纪》,2004,10(85)~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页94。

[4] [美]高名潞:《前卫艺术》,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页220。

[5] 姜寿田:《从黑格尔到贡布里希:当代书学形式论批判》, 见:《书法导报》,2004,4(28)~郑州: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7版。

[6] 转引自姜寿田:《从黑格尔到贡布里希:当代书学形式论批判》, 见:《书法导报》,2004,4(28)~郑州: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7版。

[7] 孙歌:《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第1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页4。

[8] 曹卫东:《权利的他者》,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页133。

[9]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期等译,第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 孙歌:《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第1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页6。

[11] 《艺术的方位》,易英编,第1版,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4,页186。

[12] 这种划分并未按严格的学科标准要求,而是基于本文主题阐述的需要。从二者的侧重而言,历史的视角更侧重于纵向维度,而批评的视角则更侧重于横向维度;历史的视角侧重于其建构之客观性,而批评的视角则更侧重于建构之主观性。

[13]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又人译, 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页19。

[14] [德]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张坚 周刚译,第1版,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页1。

[15] 孙歌:《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第1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页360。

[16] 姜寿田:《从黑格尔到贡布里希:当代书学形式论批判》, 见:《书法导报》,2004,4(28)~郑州: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7版。

[17] 曹意强:《艺术与历史》,第1版,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18] 《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下),杨念群等主编,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页564。

[19]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页136。

[20] 《20世纪宗教哲学文选》(下),刘小枫编,第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页1498。

[21]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页354。

[22] 曹卫东:《权利的他者》,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页75。

[23] [美]高名潞:《前卫艺术》,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页220。

[24] 转引自易英:《英雄颂歌与平凡世界》,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页215。

[25] 转引自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页426。

[26] 彭德:《视觉革命》,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页126。其实对此,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率先作出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探索与试验,通过定期在学院举办哲学、政治、历史、社会等学科专业讲座,编辑出版《人文艺术》、《人文中国》等系列书籍,积极倡导美术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多学科的交叉互动,形成了良好的气氛。2002年10月18日至21日,在杭州举办了“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德、法、日等国家、地区的近五十位哲学家、艺术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现象学与哲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27] [法]福柯、[德]哈贝马斯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页388。

[28] 参见:《书法导报》,2004,4(14)~郑州: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7版。

[29] [英]R.G.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第1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页215。

[30] [法]雷蒙•阿隆:《论治史:法兰西学院课程》,冯学俊等译,第1版,北京:三联书店,2003,页100。

[31] 杨劲松:《艺术的第二种态度——论当代艺术与教育的转型》,见:《二十一世纪》, 2004,10(85)~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页94。

[32] 杨小彦:《创新的焦虑——从一个水墨画家在海外的遭遇谈起》,见:《美术研究》,2005,2(1)~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页42。

[33] 高天民:《二十世纪的艺术与政治》,见:《二十一世纪》,2004, 4(82)~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页86。

[34] 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页277。

[35]《艺术新视界》,皮道坚 鲁虹编,第1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页125~127。

[36] 参见:《东方文化》,2003,12(6)~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页5。

[37] 杨小彦:《创新的焦虑——从一个水墨画家在海外的遭遇谈起》,见:《美术研究》,2005, 2(1)~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页44。

[38] 顾丞锋:《“文化全球化”与美术批评的任务》,见:《艺术新视界》,皮道坚鲁虹编,第1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页203。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字:鲁明军,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