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去年10月1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东方意蕴——苏天赐艺术回顾展”,展品138幅,同时出版了大型画册。苏先生的作品分五个阶段,包括各个博物馆的藏品、私人藏品、亲属藏品基本都包括在内,大概有800幅左右。在画册编辑过程中注意文献性、学术性和全面性,很多素描、大型作品的准备草稿,甚至他当时的文字,都附在作品边上,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苏先生艺术。同时邀请其学生对五个阶段的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苏老师话不多,但是文章写得很精彩。苏先生的这些文字整理出来,应该是中国现代艺术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今年4月份,刘伟冬副院长主持组织编辑班子,开始编写苏天赐文集,由邬烈炎、苏青、苏凌、苏为,分头把苏先生发表过的文章整理出来,另外还有日记、书信、研究他的文章都整理出来。文集分三卷,第一本是著述画论卷,第二本是书信日记卷,第三本是附录,收录了别人研究他的文章,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目前研究的现状。书信日记卷中有艺术家非常真诚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这是了解艺术家的最好的资料。
肖峰(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
苏先生的艺术历程,其中有两个时期特别值得重视和研究。先期是1948—1949年受聘为国立艺专助教期间,在林风眠先生的启发下 ,苏先生对东方和西方的艺术传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创作中探索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寻求形体与线条,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神意的结合。这时期创作的一系列女性肖像画组成他艺术历程中的首次高潮,是他探索自己独特艺术途程的开始。遗憾的是这种有益的探索在那个尚“左”的特殊时代很快就中止了,为了不越雷池,他的风格出现了迥异的转折。所幸的是,他在与时俱进中并未失去自我。面对大自然的造物作画,他仍是抑制不住要倾注他那满腔诚挚的赞美之情。70年代后期极左思潮终结,苏先生重新享受身心的舒畅和创作的自由。这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改革开放后古老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苏先生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近三十年的尽情挥洒显示出他博纳的胸怀,也透露出他对艺术事业的坚贞和执著。
在融会中西的道路上,苏先生是成功的范例。在油画领域里,中西互补、多元渗透已毋庸置疑。另一方面把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的点线结构和意象构成观念运用到油画中去,也为大家所接受。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大自然的景象经过画家自己的艺术形式系统把握并超越它,把感受和理解到的东西,通过富于感情的和属于自己独创的风格系统表现出来。这需要画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特征有独到的发现和领悟。苏先生清醒地认识到,要“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美学的立场,着力探讨油画的民族神韵,在作品中注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显示东方文化的新意境、新风貌。我理解这是苏先生艺术成功的原因。
马玉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1949年我考进国立艺专,苏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不论是在课堂上或平时去他的寝室,他总是热情地耐心地对待我们。他讲话充满感情,他认为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西方和东方的两个艺术源流,重点给我们介绍文艺复兴艺术。从乔托到波提切利到马蒂斯,同时介绍中国传统的精神,特别是敦煌壁画的辉煌。他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时,在融合中西艺术的实践中也做着艰辛的探索,《黑衣女像》等肖像都是那时作的。当时班上同学都讲“感觉”,看画评画都讲“感觉”好不好,这是从苏先生、林风眠先生那里来的。是他给我们打开了感性的大门,使我们一生都受益匪浅。国立艺专时期,艺术氛围比较宽容,在这样的氛围里,产生一批像苏先生这样的画家,这不是偶然的。当时学校的老师艺术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又有一些共同的品质,就是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朱德群先生第一次回母校时非常深情地说:“我的根在国立艺专。”而我认为苏先生的根也是在这里,他在老一辈教师的群体中是不应被忘记的。
金一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我没能做苏先生的学生,但是听到高年级的同学都很崇拜苏先生,我也对苏先生肃然起敬。我觉得苏天赐先生不仅是南艺的宝,也是中国的宝,他的艺术会永远留在中国油画史上。苏天赐先生是林风眠的学术传统里一个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林风眠先生的水墨画很多就是画的岳坟对面的风景,但是林先生能看到孤雁、秋林等别人看不到的景色,苏先生的画就传承了这些精神。我看到他2005年以后的画,其中的气韵、胸襟,非常令人感动。苏先生的风景画做到人与景交融,景没有了具体的形态,只有气韵,只看到色的韵律和线的节奏,我经常想他的画为什么那么单纯、简洁,给人的印象又特别深,这就是因为艺术有了自然的生命力,所以画中有意境、神韵,因此苏先生是一个大家。现在我们的学术很宽容,可以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回顾过去,苏先生即使没有离开国立艺专,他的命运也不会改变,他的画风也不会沿着《黑衣女像》走下去。现在学术上还有一股习惯思维,油画看基本功,国画看笔墨。学术上要宽容,这种习惯思维要改变,要看到人家的创造性、想象力。艺术应该是多样的,不能太单一。
郑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油画有两大派,一派以写实、再现的手法为主,重摹仿自然,强调反映历史、社会现实,重功利,以励志为目的。当然,中国需要这样的艺术。一派以写意、表现的手法为主,有很强的个人主观因素,强调个人的感受,题材多风景、花鸟、静物,有慰藉灵魂的作用。像林风眠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杯清水、一杯醇酒、一位淑女。此派在解放以后受到贬抑和冷遇。解放前,此派的重镇是杭州的国立艺专,代表人物是林风眠,还有吴大羽、关良、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席德进和苏天赐。自改革开放以来,此派渐渐深入人心、光华四射。这次苏天赐先生的油画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湖山有约,令人欣慰。苏先生的油画被称为“写意油画”,魂兮归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苏先生的艺术,这是研究、发展、弘扬此派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愿中国的油画艺术,真正流派纷呈,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