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是斯堪的纳维亚唯一一位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绘画大师,表现主义的伟大先驱。
蒙克最先在德国确立了他的声誉,之后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中欧,其表现主义风格得以形成与发展,而他则成为一名现代主义版画的艺术先锋。蒙克的绘画,无论是视觉的冲击力或是作品的表现力都给我们以极大的震撼与鼓舞。他所描绘的具有哲学洞察力的图画正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蒙克不仅拓宽了版画艺术的领域,而且壁画的设计与装饰也是重要的艺术成就。他的天资,他的才能在艺术之海的各个领域处处得以印证。其中包括肖像画、风景画、场景画,以及从文学作品中产生灵感的大量创作。蒙克一生中所举办的诸多展览足以列成一个长长的节目单。而他的作品所赐予我们渴望生活、热爱生命的希望之光,让我们有理由、有勇气必须去认识、去理解、去热爱这样一位敢于直面生活、无畏地追求真、善、美的伟大艺术家。
在蒙克的一生中,他一直保持着极好的艺术感觉而创作出了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如在32岁时,46岁时以及78岁时的画像,仿佛艺术家要时刻审视着自己,审视着生活。而蒙克的那种带有自传性的绘画是他与同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北欧的那群“世纪末”艺术家们的普遍反思与自省。
1863年,蒙克降生在一个遵循传统的家庭里。这个家族,曾经有过一位艺术家,一名作家,一个主教和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蒙克的父亲是一名医生,赚的钱不很多,但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知书达理。然而,可怕的病魔过早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灾难。蒙克5岁时,肺结核首先夺去了母亲的生命,9年以后姐姐索菲亚相继病故。他的哥哥也只活了30岁,而小妹妹劳拉最终精神错乱。至此疾病无休无止地纠缠着蒙克的生活,使他对于家庭病的遗传一直恐惧不安。“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这个恐怖的黑三角,从我摇篮时代便跟随了我整个一生。”蒙克的父亲一直遵循着传统的、清教徒式的规则来安排生活,但妻子去世后,他开始变得消沉,父子之间也渐渐产生了隔阂。而蒙克的姨妈卡伦·布约斯塔德则将一些母爱与欢乐带给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她还鼓励着少年蒙克的艺术才华。爱德华内心一直挚爱着父亲,在父亲去世之后,他陷入深深的悲恸中,被自责的烈火煎熬着。因为,尽管父亲那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与自己背道而驰,但他对父亲,对亲人炽热的爱以及对家庭深厚的感情正孕育了他那与众不同的艺术感受。而爱德华·蒙克那独具魅力的艺术也正是出自这样一个背景。
1881年,蒙克进入了奥斯陆工艺学校,这是在他结束了工程技术学院的学习之后的又一段崭新的生活。蒙克早期作品的画幅很小,记录了他对家庭以及奥斯陆一些场景的感受。画风严谨,似乎还有些拘束,不足以显露出他那天才的艺术潜质,但随着画幅的增多,蒙克的天赋得以发展。1881年的一幅风景画《来自玛瑞德兰》轻松之中流露出自然主义的风格。1884年创作的《床边的女孩》色彩开始明亮,气氛优美,颜色的层次与变化更为丰富生动。
奥斯陆(1925年以前被称为克里斯蒂安尼亚),在蒙克的青年时代还只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小镇,中产阶级的势力以及基督教的统治造成了经济、文化和艺术上的局限。而艺术在这里是根本得不到支持的,因此许多有天赋的艺术家都背井离乡到国外寻求发展。但在1880年之后,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海外留学的艺术家陆续返回并定居祖国。这样也就引发了挪威的艺术革新。政府也终于出面资助并举办了一年一度著名的秋季展览会。此外,在19世纪的挪威,民族浪漫主义风格一直占据着艺术的统治地位。而现在随着它的逐渐衰败,法国的新现实主义已取而代之。青年画家以巴斯蒂昂-勒帕热、马奈、柯罗、杜比尼这样的艺术家为典范;作家们则以福楼拜、佐拉为楷模。而这些艺术家也把巴黎那群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终日泡咖啡馆的习惯带回了国。由此,1880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集团,其领导人正是著述《克里斯蒂安尼亚的波希米亚人》一书的作者———汉斯·亚格。
亚格攻击克里斯蒂安尼亚的奥斯陆中产阶级所营造的道德系谱,并大胆地提倡无神论,宣传无政府主义以及两性自由。而这些新观念的刺激也引起了青年蒙克极大的兴趣,他发觉这样的生活是与父亲那种清教徒式的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亚格倡导艺术家要尊重自己的生活,忠实于自己。他说:“一个人的艺术必须以他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讲你自己的生活,说你自己的感受。”虽然在日后,蒙克与亚格的一些价值观念产生了诸多分歧,但是汉斯·亚格的这一著名的艺术宣言却印证了蒙克的一生。
“波希米亚”集团的另一位卓越的艺术家是年长蒙克几岁的克里斯蒂安·克鲁格,他的作品并非完全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编辑着一份名为“印象主义者”的报刊。“印象主义”对于1880年的挪威人来讲只能被理解为“现实主义的印象派绘画”,相当于马奈作品的样式。自1882年以来,克鲁格为蒙克提供了许多绘画建议。在《床边的女孩》中,蒙克既保留了“克鲁格式”的颜色风格与现实性主题的选择,同时又显示出他自己对外光及色彩的敏锐艺术感觉。在这个团体中另一位追随着法国自然主义的艺术家是弗里兹·柴路,蒙克曾经在他建造的露天画室学习过。而第三位重要的艺术家———汉斯·海尔德尔,也是蒙克尤为欣赏的,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那种独特而敏感的风格给蒙克极深的印象。
80年代中期,包括在其余的十年中,蒙克所创作的大量作品一直被称为“印象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绘画。1885年,在去巴黎的短期旅行中,蒙克观看到了伦勃朗、委拉斯贵支、马奈的原作,从而使他对艺术有了新的体验,并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1886年,随着杰作《病孩》的问世,蒙克终于为自己树立了一座艺术的里程碑。这也正是他一系列表达人类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不朽之作。《病孩》为我们展现了一场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生活悲剧———青春与死亡。画中融合了蒙克对病逝的母亲与姐姐的悲恸的追忆。而为此画的创作,蒙克整整投入了一年的心血,并大胆尝试运用了多种独特的技法。整幅画面构图简炼,枝节部分被大胆省略,而情感的焦点全部集中在中心人物———病孩的面部。女孩那饱受病患折磨的小脸在死亡之阴影中渴望,在生命之曙光中绝望。这幅杰作的真正价值在今天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那个时代,挪威的批评家根本看不出它在技法上的创新以及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却只是认为,画这样的题材在19世纪末是很普遍的。而理论家们还一味嘲笑它是“收集了斑斑点点的色块,支离破碎的涂鸦!”然而可悲的是,他们的这些评价却也正好为自己勾勒出一幅滑稽的自画像。
1886年蒙克的另外两件重要的作品是《青春期》与《清晨以后》。(但原作不幸被毁坏,我们只能从蒙克1890年以后的再次创作中来欣赏。)与《病孩》不同的是,这幅不寻常的作品———《青春期》以梦幻的想象力,生动地表现了一位迷离惊恐的少女,瞻望着人生那不祥的阴云。《清晨以后》则再现了一个典型的波希米亚人放荡不羁的生活。蒙克延续着自己的主题,发展着自己的艺术风格。
1889年他令人惊喜地带来了巨幅油画《春天》。与《病孩》的主题思想相同,但在技法上更加纯熟,轻松的抒情风格显得相当传统。蒙克希望此画能够获得一些支持,以便申请到这一年去法国学习的奖学金。1889年是多产而忙碌的。在《夏夜》(《岸边的英格》)中,妹妹正凝望着北方神秘的曙光。而岸旁的那些孤独的人影也正是蒙克1890年以来主要的题材。在肖像画的创作之中则又显示出他不同寻常的哲学洞察力。《汉斯·亚格》描绘了倦怠懒散的亚格正蜷坐在酒杯后面,而脸上依然保持着他那桀骜不驯的神色。在这一年里,蒙克第一次举办了个人画展,他纯熟的技法赢得了一批卓越艺术家的承认与赞誉。同时,他十月份去巴黎学习的申请与奖学金也得到了批准。
在巴黎,蒙克开始清醒地确定自己的艺术方向,并潜心研究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
直到1892年,这里一直都是他主要的创作基地。然而在巴黎生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从祖国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这使蒙克再次陷入极度的悲伤之中。以前由于亚格的革新主义与父亲的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的冲突,造成了父子之间的抵触情绪与近年来的隔阂,而且直到现在他们的裂痕也没能愈合。但是此刻已不再有这样的机会与父亲和解了。蒙克的良心在炼狱的火焰中煎熬着。悲恸中的蒙克开始重估亚格的价值力量。他要摒弃现实主义理想光环中那种所谓正统的、宗教的道袍,他呐喊了,他寻找着,他需要的是那种内在视觉中的精神力量。1889年至1890年的冬天,居住在圣克卢尔德的蒙克为他艺术的新目标写下了这样的宣言:
画不再是室内读书的男人与做针线活的女人了。
画是要活着的人去呼吸,去感受,去痛苦,去爱恋。
我将画一批这样的图画,人们将会懂得自己的神圣,好似他们摘下了礼帽迈进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