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对死亡持续性的冥想,甚至专注,部分原因是由于那个时代相当高的自然死亡率。在世界史上,14世纪在欧洲是多灾多难的时期。首先是黑死病(鼠疫),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于1347年在意大利北部和普罗旺斯地区流行,后经罗讷河谷北上袭向巴黎。第二年到了葡萄牙和英格兰,又波及德国,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传开,并经北方回到俄罗斯。在这场历史的大悲剧中,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亡。同时又发生了英格兰和法国因法国王位继承问题而始于1337年终于1453年的“百年战争”。在瘟疫和战争中,人的命运是太难预测了。死亡不可抗拒的思想自然地形成。
死亡的无可抗拒,尊卑皆无幸免,人人必有一死。它传递给人的理念是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既然人人都难免一死,为什么还要过多的奢求?对于苦难的现实,也就不妨忍受吧,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就及时行乐吧。因此不难想象,在“黑死病”流行期间出现了许多道德堕落的事件。因此,“死亡之舞”作为主题流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应用图像的冲动来传授道德原则。因此“死亡之舞”常常出现在教堂中,其隐含的信息是,死亡会毫无预警的造访人类,不管他们的年龄,财富,或权势。我们必须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合乎道德,这也是为死亡作准备,因为这关系到死后,天堂还是地狱的归宿。
霍尔拜因“死亡之舞”的木刻提供了一个定义性的形象。死亡的拟人化,人性化,在冷峻的讽刺和机智的幽默中。让观者感觉到一些人文思想。因此也不难理解,在当时它们经常的被复制。一个现存的很好的例子是霍尔拜因的一幅《死亡和战士》,作为十六世纪的一个银版印刷制品,由马克莫里斯(Mark L. Morris Jr. family)赠送给斯宾塞艺术博物馆。另一个例子是佛兰芒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在他12-13岁的时候就做了整个系列的笔墨临摹,这些图画是已知最早的鲁本斯作品。鲁本斯在他的一生中一直保存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