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您当时展出的《肖像系列》其中有一幅《红绿相间的肖像》是现在在许多媒体上暴光率比较高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您当时的探索已经到了波普艺术这个阶段,那到后来您的个人展览,在那个展览上都展出了哪些作品?
喻红:《肖像系列》有一部分,有一些头像,然后大的是《少先队》,还有《蝴蝶梦》,《肖像系列》是一些中型的,然后还有一些小的。
王萌:这个展览是在哪里办的?
喻红:美院画廊。
王萌:当时画廊和陈列馆在展览上有什么分工么?他们机构的展览制度您还记得么?
喻红:画廊有一定的经营性,陈列馆的展览要经过院学术委员会的审查,不太记得当时是谁负责了,但肯定要接受审查,美院画廊相对宽松一些。当时画廊是田淼负责。
王萌:我们前几天在采访美术馆馆长王晓老师的时候,他说当时画廊有一个“提名展”的展览制度,这种制度对您举办的展览有影响么?有这个情况么?
喻红:我不太清楚。当时举办个展的契机是油画系很支持教师做个展,当时在画廊举办展览也是要付场租的,跟现在的画廊不一样,当时就是谁做个展系里就负责场租费。
王萌:当时您做个展的时候为什么选择画廊呢?
喻红:就是因为小,空间合适。另外美院陈列馆的展期排的很长,因为它是学校的陈列馆,毕业展、写生展、院际交流展排了很多。所以空挡非常少。
王萌:我们再回到“女画家的世界”这个展览上,当时您在策划的时候就是要做到这个面貌么?
喻红:当时还不知道画什么,呵呵。
王萌:等于是还没有作品?
喻红:对,当时就是要做一个展览,画什么根本还不知道。刚开始先找人,我就是找一些平时交流比较多的,有一些共同感的。
王萌:风格相近?
喻红:也不是风格相近,是对生活、社会有一些相同感受的人。也比较容易交流,后来广西那边资金到位后就买材料、画框。画框全部都是一个尺寸,当时考虑到运输方便,因为可能还要到别的地方展览什么的。
王萌:后来到了1991年7月9号您参加了“新生代艺术展”,我们今天在研究这个展览时尹吉男提到新生代艺术作为一个文化景观,它崛起的标志就是1990年“刘小东个展”、“女画家的世界”这些展览,他可能是从这里面发现了一种倾向。当时从1990年到1991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从新生代的发生学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新生代的产生,关键就在这一年。我想了解的是当时这一年的状况,都有一些什么活动?是个怎样的过程?怎么从一些个展到一个文化景观呢?
喻红:我觉得就是突然文化情境变了。因为我刚才也跟你谈到,“六四”之前中国的艺术主流的就是乡土,然后在野的就是新潮美术,好象就这两种思路了,没有别的思路。然后突然一个“六四”,一切都变了,大家不再想艺术了。就是因为觉得艺术太遥远了,对社会没有太多帮助或者产生效果。然后就是我们做了“女画家的世界”,同时连续的还有“刘小东个展”,这两个展览几乎是同时的,一个是在美术馆一个是在画廊,两个差不多同时展的。我们展览的时候都没有想到那么多人来,而且那么多人比较关注。
王萌:比较轰动?
喻红:确实是比较轰动。对于我这个组织者根本就没有想到会那样,其实在今天返过头来看就是一个是因为有政治气候在那里,当时很长时间不再有人关注艺术了,突然有人做艺术,而且跟以前的不一样;我觉得另外一个就是人们发现了在传统的写实、前卫之外还有一条道路,还有另外的方式,就是直接的跟现实的关系。包括乡土和前卫其实跟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没有什么关系,那些西藏的图像跟大都市基本没什么关联,包括前卫的很多都是跟西方的艺术有COPY成分,那时候信息也很封闭,不用说大多数人,就是搞艺术的也看不懂他们的艺术。所以说那两个东西都是离我们挺远的,但是他们其实是很强势的,无论主流还是在野的,都把所有人的脑子都占满了。所以到了九十年代新生代出来的时候,大家眼前一亮,觉得还有这样的东西,有这样一条道路,是跟我们生活有关系的。后来像尹吉男他是从搞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我们是从操作、绘画这个角度来思考的。他可能就很敏感,从一些展览,内在没有什么关联的展览中看到一种倾向性,看到整个艺术潮流有一个转向的信息。还有像邵大箴也写过一些文章好像在台湾的《雄师美术》上发表,还有很多人都写了文章,什么现代艺术和学院主义的结合等等。
王萌:易英也写过。
喻红:是,都写过。而且九十年代的新生代艺术的崛起跟艺术批评有直接的关系。我觉得九十年代以前的艺术批评,当然“现代艺术大展”是由策展人策划的,但是在八十年代的主要活动中,艺术批评都只是……
王萌:跟进。
喻红:对,跟进。后来到了新生代是由批评家去整合艺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