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化的交叉点:论吴冠中的艺术
文化的交叉点:论吴冠中的艺术
作者:郭建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9-16

[1] 吴冠中的画作与文稿全集已经出版面世,即:《吴冠中全集》(9册)(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下文简称《全集》)以及《吴冠中文丛》(6册)(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下文简称《文丛》)。
[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纽约西蒙与舒斯特公司1996年版。[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6.]
[3] 麦克·苏利文《东西方艺术的交汇》,加州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Michael Sullivan,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4] 见考比纳·莫瑟(Kobena Mercer)编著《世界性多元现代主义》[Cosmopolitan Modernisms](2005年版)及《不契合的抽象派》[Discrepant Abstraction](2006年版),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5]《亚洲立体主义绘画:越界对话》,新加坡美术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及首尔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2006年版。[Cubism in Asia: Unbounded Dialogues, Singapore: Singapore Art Museum, the Japan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Modern Art, Tokyo,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eoul, 2006.]
[6] 〈亚洲现实主义艺术〉,载《现代艺术研究》2007年第4册(首尔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Realism in Asia, in Modern Art Studies, 2007, v. 4, Seoul: 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7] 见《〈第二届深圳水墨论坛·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文集》,2003年。
[8] 转引自刘骁纯〈自然抽象观念的孕育和形成〉,见《全集》第5册。
[9] 《文丛》第1册,第92页。
[10] 《文丛》第1册,第92页。
[11] 贾方舟〈吴冠中油画的分期与艺术成就〉,见《全集》第3册,第20页。
[12] 鲁虹〈吴冠中1997-2006年水墨画研究〉,见《全集》第8册,第10页。
[13] 刘骁纯,前揭书,第9页。
[14] 麦克·苏利文《中国山水画中的象外之象及其受西方艺术之影响》,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至280页。
[15] 高居翰、曹星原〈吴冠中绘画风格与技巧〉,见《深圳水墨论坛—二十世纪水墨画研究文集》,深圳水墨双年展2001年版,第243至248页。
[16] 李铸晋论吴冠中的艺术与理论基础,载三藩市文化基金会刊物(1989年)[Chu-Tsing Li on Wu Guanzhong’s art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San Francisco Cultural Foundation publication, 1989]—转引自鲁虹,前揭书,第12 页。
[17]高居翰、曹星原, 前揭书,第245页。
[18] 《文丛》第1册,第35页。
[19] 麦克·苏利文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亚洲新想象”会议(2008年8月1至2日)上发表的主讲论文。[Michael Sullivan, Keynote Paper, New Asian Imaginations Conference, 1 – 2 Aug 2008,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gapore.]
[20] 《文丛》第1册,第187至193页;文章原载《美术》1979年第5期。
[21] 《文丛》第1册,第194至197页;文章原载《美术》1980年第10期。
[22] 《文丛》第1册,第207至208页;文章原载《文艺研究》1983年第3期。
[23] 《文丛》第4册,第36至64页。
[24] 这里所谓的“社会现实主义”指日丹诺夫主义意义上的社会现实主义,提倡表现社会主义典范的题材与艺术。近年来的论著(比如前注〈亚洲现实主义艺术〉)多用“社会现实主义”一词来指涉日丹诺夫主义式的社会现实主义,使之与其他形式的关注社会的艺术区别开来。
[25] 收录于1982年的蔡仪文集;转引自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至223页。
[26] 《文丛》第3册,第220至221页。
[27] 《文丛》第1册,第188至189页。
[28] 《文丛》第1册,第193页。
[29] 梅耶·夏皮罗〈风格〉,收录于A·L·库洛尔伯编著《今日的人类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转载莫里斯·菲利普逊编著《今日的美学》,纽约世界出版社1961年版,第83页。[Meyer Schapiro, Style, in A. L. Kroeber (ed), Anthropology Toda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reprinted in Morris Philipson (ed), Aesthetics Today, New York: World Publishing, 1961, p 83.]
[30] 梅耶·夏皮罗,同上,第113页。
[31] 关于 20世纪后期西方研讨艺术史的各种思路,以下著作有甚为精当的概述:弗农·海德·麦诺《艺术史之史》,新泽西州英格伍德克里夫普兰蒂斯霍尔1994年版。[Vernon Hyde Minor, Art History’s Hist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4]
[32] 宗白华《美学散步》, 转引自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33] 邓以蜇曾经在稻田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23年于31岁时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本文关于邓以蜇的讨论参考以下著作:王有亮《‘现代性’语境中的邓以蜇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4] 关于邓以蜇所罗列的艺术概念,详见王有亮,前揭书,第14页。“气韵生动”有多种英译,如 “rhythmic vitality” (Giles)、“spiritual element, life’s motion” (Hirth)、“spiritual tone and life-movement” (Waley)、“spirit resonance (or vibration of vitality), life movement” (Sirén)、 “animation through spirit consonance” (Soper)、“that through a vitalizing spirit, a painting should possess the movement of life” (Sakanishi)等等,列于邵宏〈‘美术’入华与英译‘六法’〉一文,见《〈第二届深圳水墨论坛·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文集》,第 9至41页。
[35] A·K·库马拉斯瓦米《自然在艺术中的转变》, 纽约多佛尔1956年版(1934年原版),第12页。[Anada K. Coomaraswamy,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in Art, New York: Dover, 1956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4), p. 12] 参见克里斯丁·迈克〈印度:时间断层中的多元实况〉,载〈亚洲现实主义艺术〉,前揭书,第243至252页。[Kristine Michael, India: Multiple Realities in Fractured Time, in Realism in Asia, Ibid., pp. 243-252]
[36] 马克思主义切入艺术史的思路有时亦可视为“形式主义式”的—它所采用的,无非是社会结构与组成意义上的各种“形式”。详见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社会词汇》,格拉斯哥丰塔纳1983年版,第138至139页。[Ray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Glasgow: Fontana Press, 1983, pp. 138-139]
[37] 转引自王有亮,前揭书,第52页。
[38] 《文丛》第4册,第 54页。
[39] 乌瑞克·米登多夫于新加坡2003年8月的第3届亚洲学者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管子》中的意识与高层次思维〉。[Ulrike Middendorf, Consciousness and Higher-Order Thought in the Guanzi “Sipi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 Scholars, Singapore, Aug 2003.]
[40] 刘骁纯,前揭书,第 20至22页。
[41] 《文丛》第6册,第 234页。
[42] 〈吴冠中113幅画作慷慨捐献新加坡〉,见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8年9月3日。
[43] 《联合早报》,同上。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字:吴冠中,艺术,文化,交叉点,形式,抽象,具象,表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