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心灵的高原
心灵的高原
——与申伟光“超验艺术”有关的几个关键词
作者:陈孝信    来源:《库艺术》    日期:2010-09-19

7、超验

在申伟光的艺术“谱系”里,对“超验”与“超验艺术”虽被一再提及,有很多论述,但却不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相比“心灵”、“精神”、“静观”、“直觉”、“创化”而言,后者更为关键,尤其是“心灵”,它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在我看来,“超验”与“超验艺术”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实,并且还是一个不够确切的艺术史“定位”。

所谓“超验”,关键是一个“超”字,也就是说,申伟光及其弟子们究竟想“超越”什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超越”?

“超越”什么?首先是超越现实,超越世俗,超越大众。“艺术在本质上是与现实疏离的,真如阿多诺所言:‘最完善表现的艺术也不可能与现实叠合,艺术具有超越性。不升华和超越,就没有光芒照在世界的众生和万事万物上面,’”(同上,P317)站在中国这个具体语境中来理解的话,申伟光所要超越的正是庸俗社会学的艺术教条,以及“主流艺术”本身(包括“主流”倾向、“主流”价值观)。仅此而言,倡导“超越”就是一种进步,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当“反拨”。倘若抛开这一层社会学因素,“超越”现实、世俗、大众就未必都是正确、合理的。其次是超越经验、情感(包括苦痛、孤独感)、人性等等。这一层超越所指向的是“主情”论的古典主义以来的人文艺术传统,还有倡导“艺术即经验”、“经验即生活”(杜威语)的后现代艺术。这就必然会引起诸多争议。当然,我们可以承认他的艺术做到了“直指心灵”,并升华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层面。他的这些作品是让受众去“开悟”而非“共鸣”的。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反人文”、“反经验”和“反日常”。因为,人类艺术的主流是人文的呼唤和人性的回归。这一主流从古到今都没有真正中断过,即便是回到中世纪,回到宗教艺术传统,也无法完全中断主流的声音。就算是到了今天,人类的有识之士们已开始清算五、六百年以来的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这是必须的),但也只是向着一个更高、更合理的自然人文层面发展,而非完全否定这个伟大传统。如此说,并不是要否认或贬低申伟光“超验艺术”的“形而上”精神品质以及终极意义。相反,我是力图站到一个开放、多元、宽容的立场上,充分地承认它,肯定它,揭示它。再次是超越理性、概念、逻辑。这一点,前面已有所涉及。自叔本华、尼采举起了“非理性”这面大旗以来,“非理性”思潮也就成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主潮之一。在我看来,申伟光的这一“超越”与“非理性”主潮是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个主潮的东方式“反应”。尽管申伟光所尊奉的是佛学——回到“真如空性”。他所反对的恰恰是利比多“潜意识”。但他的整个主张和主要矛头还是针对人类理性和理性精神(主要是欧洲十八世纪“理性”启蒙和中国宋明“理学”)。对此,我们必须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在此处暂不作详论。

最后,还有一种超越,即前面论述到的二重性、矛盾性、矛盾对立。这在哲学上叫“调和矛盾”或“超越矛盾”。其实,这也仅是一种理想或某个人的信念而已,实际上却是很难做到的。

由此可见,所谓“超越”不单是利弊互见的问题,而且极难实现。可在申伟光身上,却仿佛是个奇迹。他以高贵的志向,超常的意志和苦修般的坚强毅力,坚韧不拔地秉持、坚守了二十个岁月,终于硕果累累,令世人瞩目。

何谓“超验艺术”?这下也应该迎刃而解了。“超验艺术”最简洁、直白的解释就是:通过创作神秘超验的景象,从而体悟真实生命的光辉和空灵。(同上,P2)关于神秘、超验,我们都有了答案。此处的“景像”(有时又称之为“精神样式”、“视觉形象”“心灵呈现”、“ 形”等)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拟像”或“化像”。所谓拟,就是比拟、类似。“拟像”就是用来比拟“实在”、“道”、“佛理”的视觉形像。“拟像”既是“心目”所见之“心相”,也是从宇宙万物中提炼,并从艺术史中“创化”而成的图像,故又称“化像”。不管是“拟像”还是“化像”,说到底都不是纯粹的“无中生有”或“先天所有”,而只能是后天所有,经多重心理积淀(视觉经验的,艺术史的)以后,经相像(冥想、默想、神思)而呈现于心灵,再经“心——手”对应而完成画面。就最近几年完成的几个系列(尤其是在“管状体”系列——1988年至1995年的作品——以后所完成的,如“蠕动的软体”系列,“花瓣状”系列、“肢体、肌肉状”系列、“火焰状”系列、“海洋生物状”系列、“簇毛状”系列等——这些描述词都是我给加上的,申氏自己一概不给命名,唯有年份、序号,在画面上也不签名。他甚至说:真正的艺术没有作者)而言,已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没有疑问的。在他早期的“管状体”系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莱热等西方大师的影子。如今这些影子已被“清除”,或者说已被超越,东方的意笔、工笔的成份不断地被挪用,被加强,越来越由外向内、由实向虚、由复杂向单纯转型,重要的是,它们既不是抽象,也不是表现,而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活体”,也就是说都是有生命力的“景像”。所以,它们始终是生动乃至鲜活的,令人感动乃至极具诱惑力的。不仅如此,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它们虽说是“超验”的,但却借助了心灵的“拟像”,使画面上处处都燃烧着生命的火焰,放射着精神的光芒,透显着心灵的晶莹、美丽,证悟着自然、宇宙和人的“合一”,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光明和永恒……从而达到了他所向往的——“心灵的高原”。

8、信仰与真诚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来谈信仰问题的。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有过狂热的集体信仰,论虔诚并不亚于宗教信仰。但经受了十年“文革”动乱的重创以后,信仰被击碎、被毁灭了!于是,我们成了反思的一代。虽有信念和坚守,也有品格和思想,但直到如今都还无法重建信仰。所以,又成了缺乏信仰的一代。

但申伟光不同。他在二十年前就确立了信仰,主修“净土宗”,当居士,矢志不渝。如今,还有了众多的修学。彼信仰益坚、益久,彼事业成就愈大、愈伟。对此,我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与钦佩。

可以说对他而言,信仰是因,艺术创作是果。没有因,又哪来果?所以,他总是说:人成,声闻成,缘觉成,菩萨成,佛成。(同上,P245)人类禀有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生命中具有一种不可摧毁的神圣而伟大的‘希望’(其实就是信仰——引者)之光。(同上,P317)

这种信仰和佛学修养不仅体现在他对艺术的总体理解和把握上,而且也体现他对艺术思维、方法的独特识见上,甚至还体现在他凝神专注于画面的每一笔、每一划之中(但又不是我们所常说的宗教艺术)。故而,我从他二十年来所积累的创作成果中,完全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种信仰的力量和一份真诚坚守的感动。而这种力量和这份感动,必将随着时空的推移,传之久远。我相信,申伟光在当今艺坛上不会是一个孤例,他们的努力,也必将撑起艺术史的另一片灿烂的星空!

完成于南京·草履书斋
2010.4.8—5.14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字:申伟光,超验艺术,心灵,静观,直观,精神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