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下面有请艺术家张小涛发言。<STRONG>
张小涛:我既是学生,又是年轻出道的画家。我就说一点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也是四川绘画里面出来的,我觉得谈“西南”,其实是一个矛盾和困难重重的问题。我们从四川,从西南出来的人看到的问题要多,我觉得四川绘画没有那么重要。其实现在是逼到学术上有成,但是年轻的下一代实验性不够,思想的差异性不够。我觉得外地来的理论家可能比较尊重,比较中肯这个地区的贡献。但我自己来看,我觉得思想的差异性很少,所以才有你们的形式、技巧、语法上的雷同。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影响机构和其他人是相似的,甚至是近亲的、同质化的结构里面产生的,很难产生新的东西。
比如这个系统里面,做流行文化卡通,这边受到几个成功艺术家的影响,你放到外面一看,都是一张画。我觉得首先在观念上,在思想的差异上一定要找到突破口。提倡跨媒介、跨学科的尝试,应该多做这种看起来是没有用的工作。
我觉得可能这种差异性是在这个地区的艺术家具备的比较少的,有史论思考的,有一种关注历史文脉的。四川绘画的传承,包括西南地区的特点,它最重要的是关注心里深度的血脉关系。我觉得今天更多的演变成在形式语言上,在风格上的接近。
其实有很多四川艺术家做了很多优秀的工作,正因为大家有着西南地区的相似性,大家做的都特别接近,其实是扣分的,相互拉不开距离。我就提倡大家多做一些实验性的展览。包括像一些年轻的,刚刚出道的艺术家,不一定都做绘画,可以多尝试其它媒介,再回到这个媒介上,这样可能会开辟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至少这个可能,在这个地区,我自己看来是一个很重要的整体的存在,也就是思维方式的雷同、相似产生出的大同小异。
另外谈一点,我对陈默老师有一个评价“他是美术界发短信最多的人。”从学术短信,到黄段子,到中央政策,到天气预报,我每周都能收到,还给他回。我觉得当时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在纽约收到他的短信,我特别感动,也觉得很羞愧。
我说的意思就是四川艺术家真正关注问题,应该是从这种角度,真正地去关注这个地区发生的变化。但是这种东西,可能在这个地区人的艺术特色里面很有意思。如果我在外边,我也会考虑怎么去挖这种东西。但可能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包括美学的相互影响,太容易雷同。
我的体会,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是我的师弟、师妹,可能要继续实验,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可能今天看来商业不好,有困难。但是对真正的艺术家可能是一个机会。
因为我有一个体会,“非典”时期,798人走厂空,包括在90年代初期、中期,我们出道的时候,到99年,几乎很少有艺术家坚持绘画,那个时候绘画是抬不起头的。为什么市场一好,所有人都回来画画。
还有一点,我听吕澎老师讲,他们做“92年双年展”的时候,“89艺术大展”之后那种心理的恐慌和“89年”的那种背景,那么没有商业条件怎么做?
我想在06年底,殷双喜老师我们在上海开了一个研讨会谈到,那个时候市场好,谈的是艺术家有了钱以后怎么办。我想今天可能更多的要面对的是“没钱怎么办?”我的观点是还是在做,还是在扛。谢谢!